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李建国:以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践行地质报国初心

来源:地调局郑州综合利用所 作者:李建国 发布时间:2025-02-08

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重要贺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对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者,特别是海洋地质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深刻领悟重要贺信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一是把加强科技创新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要贺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这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我们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以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矿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梦想”号精神给予充分肯定。重要贺信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梦想”号设计建造重大创新成果,高度赞扬了“梦想”号建设宝贵经验,深刻指出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各方力量的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性。重要贺信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也是对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鞭策。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举各方之力、聚各方之才,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扬科技报国、为民造福优良传统,用系统观念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对依托科技创新加强海洋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再接再厉,用好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这既是对海洋地质工作的殷殷嘱托,也是对全体地质工作者的深情厚望。这就要求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重要贺信精神

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要公益性科技创新力量,郑州综合利用所将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贺信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特别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资源“卡脖子”关键问题,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融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主战场,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以科技创新实践地质报国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一是更加聚焦重要领域和重点方向开展创新。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聚焦矿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需求,充分发挥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支撑作用,针对高纯石英、铌钽、锆铪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有效盘活一批呆滞资源,以“科技增储”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以工程化应用形成科技创新加速度。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集聚行业优势力量,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通“地调-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推动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加强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选冶工艺、药剂、装备的研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工程化应用推动技术熟化和迭代,以科技创新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高值、绿色利用。

三是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条件保障。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有活力的创新团队。以高纯石英中试楼建设为契机,加强中试基地能力建设,加快大型设备采购和开放共享,为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积极营造创新良好氛围。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梦想”号精神,传承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作风,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发挥好先进典型激励带动作用。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巩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