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立足岗位求奉献 地质儿女展风采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简介(六)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周新桂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与数据信息室主任

 

2012年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工作,主要负责油气资源调查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主持的东北、南华北地区油气资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公益性油气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编图工作广受好评。

 

2013年,在松辽西部外围突泉盆地部署实施的第一口油气资源调查参数井“突参1井”,在厚层火山岩下发现3层6.1米油层,并成功获得轻质原油,实现了松辽外围中下侏罗统重要油气资源新发现以及油气资源调查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的突破,开辟了松辽外围油气资源勘探的新阵地,进一步拓宽了油气资源调查领域。在突参1井实施过程中,总结形成了“基础先行、战略侦查、商业跟进”的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新模式,拉动和促进了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等单位在松辽外围的油气资源勘探投入,前期公益性地质成果也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后期的勘探部署方案。

 

2014年~2015年,通过重磁电、二维地震部署,在大兴安岭中南部霍林郭勒及其附近地区发现5个中新生界油气资源远景凹陷,初步判断油气资源远景良好,成为继“突参1井”后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新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新区。

 

2013年,在太康隆起西部新区部署二维地震勘探,以印支期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线,重构了太康隆起及周缘构造格局和油气资源成藏关键要素,从而优选出隆起西部新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实施了尉参1井。通过部署实施尉参1井,揭示了古生界泥页岩厚度累计达465米,最大单层厚度为38米,综合解释含气有利层段12层,总厚度达103.4米,丰富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理论。尉参1井的实施为太康隆起区块同期实施的多口钻井共同取得突破提供了公益性服务,为页岩气地方企业在该区块的勘探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2015年,通过在汶东凹陷部署实施首口页岩油地质调查井汶页1井,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含油层共93层,累计202.84米,单层最大13.61米,页含油率平均4.19%,部分页岩岩芯可直接点火燃烧,含油层段的岩性组合、油气显示和含油率等各种证据表明汶东凹陷页岩油前景良好,对推动鲁西地区中小型古近系断陷盆地群页岩油资源调查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启动公益性油气地质服务平台,提供社会服务。周新桂负责的公益性油气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已有97家企事业单位注册,申请信息支撑访问14773次,为长江经济带图册编制等提供了依据。

 

2015年,周新桂以及其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一带一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图集》的编制,汇编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137个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基础图件,对“一带一路”沿线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勘探开发现状、供需格局、输运管线、中资油气企业境外布局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国家战略决策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突泉盆地油气资源调查过程中,针对厚层火山岩下难以获得清晰的地震反射等问题,通过在重点区进行高精度重磁电剖面与二维地震重合部署、联合反演和综合对比解释,清晰地刻画了火山岩下中生界沉积岩、边界断裂、侵入岩体和深部地层分布,进一步明确了盆地结构,预测了油气资源发育层位,经钻井获得了很好的验证。

 

带领东北油气资源调查、华北油气资源调查、综合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等4个工作组,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和培养,已形成奋发有为、敢打硬仗、成果突出的团队。其中,1人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二届杰出青年、1人被评为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1个项目组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题表彰。

 

 

 

邱海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油气地质调查室主任

 

先后负责或参加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全国矿产资源调查等项目7项。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供给战略研究》、《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华北前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和《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2004年~2009年)》等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邱海峻参与完成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青藏高原及邻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华北前古近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等6部专著。

 

2014年在鄂尔多斯东南部实施宜参1井,2015年9月实现奥陶系风化壳领域勘查新突破,实现了盆地东南部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突破。该井获取工业气流,充分证实盆地东南部奥陶系古风化壳油气田(藏)的存在,揭示了该区风化壳气藏具有一定分布规模及良好资源前景,拓展了东南部奥陶系勘探层系和领域。该勘查成果有望进一步提升该区带资源丰度,有效带动区内及周边地区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对于气化宜川及周边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深层结构研究是认识盆地的基础,目前拼接形成的区域大剖面,在盆地基础研究和优选区带中起到关键指导作用,首次分辨出了前寒武系地层和其裂谷型沉积特征,提高了震旦-寒武系解释成图精度,新编制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图,支撑了深层油气成藏研究;寒武系各统和奥陶系各组之间反射清楚,可以开展区域连续追踪、对比;修编完成了中下寒武统残留厚度图和膏岩盐分布图,查明中下寒武统膏岩盐沉积面积大约为16.15万平方千米;落实了盆地深层结构特征,首次在塔中南坡和北坡识别出典型台缘相带。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勘探空白区实施柯坪油气科探1井,钻探获良好油气显示,为该区的油气综合地质研究和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新疆矿业权改革试点工作优选了柯坪区块,并提交了资料包,形成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北地区油气勘查区块,引起了社会对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视,多家企业参与了柯坪北区块的招标工作。

 

在塔里木盆地整体评价研究中,积极搭建产学研联合攻关平台,为落实盆地深层结构和地层展布特征,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及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联合攻关组,首次开展跨单位、跨区域地震大剖面拼接处理解释工作,实现了参数统一、平台统一、方法统一和流程统一。

 

带领天山-兴蒙构造带和西北区油气基础调查科研团队,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专业互补、昂扬向上的30余人的科研集体。在工作中,将油气资源调查、企业需求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了油气调查中心、石油公司和相关科研院校组成的联合攻关科研团队,实现了“科研与生产、地质与勘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天山-兴蒙构造带和西北区油气基础调查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向运川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主持完成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包含了全国已完成的1∶20万和1∶5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其中涉及1∶20万图幅1299幅、1∶50万图幅18幅,覆盖面积约650万平方千米;编制完成了1∶500万和1∶1200万地球化学图集,不仅为研究全国范围内基础地质、生态环境、找矿远景规划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二次信息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填补了我国高精度地球化学系列编图的空白。

 

主持完成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资料应用研究》编制了1∶250万39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异常图、找矿潜力预测图等系列图件,建立了铜、金等11个矿种的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模型,首次利用全国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基础地质推断解释、找矿预测区和找矿靶区圈定研究,充分展示了我国不同地质背景反映的地球化学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该成果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层次应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方法技术,编制出版了《全国化探资料应用技术要求》及《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数据模型》,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化探资料圈定综合异常和找矿预测区的解释、评价方法,为化探资料与其他专业成果的一体化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主持研发的“多元地学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GeoExpl”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GeoMDIS)”,是基于GIS构件技术,以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成图的特点为基础,集地学专业化数据处理与分析、综合空间分析和专题图件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软件系统,适用于地学数据管理、物化探数据处理、综合分析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专题图制作。这两个系统自2002年以来面向全国地勘行业推广,举办了20多期推广应用培训班,参加培训单位为200多个,推广1000余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持完成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数据已全面面向社会服务,数据服务达11万余幅,1∶500万全国区域地球化学图已在全国资料馆网上公开服务,图件下载超过12000次,社会效益显著;主持建立的“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系统”覆盖了全球110多个国家,由其管理和发布的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已经为国家政府部门、地勘单位、专题研究机构、国外风险勘查专项项目以及我国矿业企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数据支撑服务,提高了境外地质矿产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了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作为综合组组长,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完成的“一带一路”能源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对地质矿产信息的急迫需求;主持完成的“厄立特里亚中南部地区铜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已移交厄立特里亚地质调查局,实施和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厄立特里亚地质调查局签订的地质调查合作协议。

 

主持编制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建设标准》适合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数据整理的应用需求,指导了全国31省(市、自治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全面开展,成功应用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在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措施与数据质量检查工具,保证了数据质量的可靠,充实了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填补了我国生态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的空白;主持编制的《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指南》已成为国内各单位进行境外地质矿产数据建库的标准,推动了基于ArcGIS的数据矢量化建库技术在全国50多个单位的推广应用。

 

主持完成的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之“多元信息集成与大型矿集区预测”课题,在地学多元信息集成和区域性大型矿集区评价预测方法技术研究与计算机实现技术研究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区域地球化学预测评价大型矿集区的方法技术。

 

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对地观测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之“地面观测信息与对地观测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课题,针对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地学领域多种数据源资源,包括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数据的有机集成等。

 

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0余人,在全国培养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地球化学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