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立足岗位求奉献 地质儿女展风采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简介(四)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12-09

 

王立全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

 

作为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负责人,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平台,立足青藏高原区位优势,构建“项目为牵引、平台为支撑、团队为载体、产出大成果”的科研创新格局,建设一流业务团队与科学发展基地。

 

主持编写了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解决了复杂造山带不同构造部位地质体组成及空间分布的图面表达方法,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构造时空格架,突出反映了青藏高原特提斯造山系的地质构造特色。

 

以36个大地构造亚相作为基本编图单元编写了青藏高原1∶150万大地构造图,解答了洋-陆转换的实质是大陆边缘增生-碰撞造山过程,解决了区域多个岛弧带及结合带形成的关键地质问题,重新构建了“两条对接带、三大造山系、四大陆块区围限”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

 

以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作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本方法,编制了青藏高原1∶50万矿产及成矿背景图,解析了区域岛弧带、结合带、地块区等不同构造单元的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

 

提出龙木错-双湖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南羌塘增生楔共同构成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形成的巨型缝合带,晚古生代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制约冈底斯带岛弧及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格局等新认识,为青藏高原构造格架的建立和重要成矿带地质背景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件及其说明书,是国内外地学界解读青藏高原地质不可或缺的图集与指南,为国土资源规划、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基础资料与科学依据,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边疆经济发展、民族稳定具有重要支撑及先导作用。

 

基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实践建立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及大地构造划分方案,已纳入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矿地质背景技术要求”,并在全国各省编制大地构造相图的专题培训班中推广使用,对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提出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架和不同构造环境下VMS型成矿作用的新认识,对金沙江、南澜沧江成矿带的矿产调查与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指出鲁春铜矿具有大型规模资源潜力,新发现了红坡牛场铜矿,促使羊拉铜矿实现找矿突破。

 

提出早古生代晚期特提斯大洋北向俯冲制约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及其VMS型成矿环境等新认识,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成矿”模式的建立、深化重要成矿带的地质背景认识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贡献者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为“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和“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贡献者之一,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入选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

 

 

 

滕家欣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

 

多年来负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的规划部署,近年来一直参与新疆“358”项目的组织实施,凝练了南疆工程中涉及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地质科技成果。

 

1986年~1998年,主持完成了地矿部重点项目“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铜矿普查、详查和勘探”,发现并提交了大型富铜多金属矿床(新疆首个大型富铜矿),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2001年~2010年,负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规划部署,编制了有关西北地区矿产潜力分析的专著,对西北地区新发现一批如土屋铜矿、白干湖钨锡矿、马元铅锌矿、大桥金矿、小柳沟钼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0年~2015年,主持“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和“西天山晚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矿选区调查”项目,首次提出了该成矿带为火山岩型铁矿并严格受火山机构控制的新认识,是解决铁矿勘查方向、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等问题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南疆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对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的区域成矿背景、成因类型以及巨量铅锌成矿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区域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铅锌流体受中新生代构造控制、沉积成矿的认识,对解决甜水海地区铅锌找矿难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新疆阿舍勒铜矿勘查中,研究提出矿体形态受向斜控制并向北倾伏,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的认识,促进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发现并提交了新疆阿舍勒大型富铜矿床,系统总结了块状硫化物矿床找矿的经验和勘查技术方法。该矿2004年已经投入开发建设,是紫金矿业集团国内第二大支柱矿山,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西北地区近15年来部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对大幅提高各重要成矿带的调查和研究程度、找矿理论的创新、推动部省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工作等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奠定了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新格局。

 

首次提出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带为火山机构控矿的认识,指导备战铁矿部署后续勘查工作,新增铁矿石量2.45亿吨,证明这一创新性成果的应用对指导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次评价了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指出了主攻矿种、矿产类型和找矿方向,为科学部署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制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利用项目论证、设计审查及野外质量检查、培训讲座等指导和培养年轻技术人员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技能,依托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提高相关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南疆工程业务团队已经初步建立,3人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英才称号,具有博士学位的技术骨干6人,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良好工作氛围,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计文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总工室主任

 

作为第二项目负责人完成的青藏高原北部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612个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提出了16个优势矿种和16种矿床类型,划分出20个成矿远景区并进一步帅选出7个作为后续工作部署的重点区域,促进了塔什库尔干铁矿、三江北段铜和铅锌多金属、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的找矿突破。

 

刻画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地质结构,提升了成矿地质背景认识。填绘了苏巴什结合带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确定了蛇绿岩的年龄在早石炭世-中二叠世,论证了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属SSZ型;论证了西昆仑晚古生北带火山岩形成于代弧后盆地构造环境,是弧后盆地快速扩展的产物;发现昆盖山北坡与基性火山岩有关铜矿化与火山机构密切相关;在甜水海地块西段布伦阔勒岩群中发现了变流纹岩夹层,确认存在前寒武纪基底,为该区铁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在塔吉克帕米尔东部确定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冰水沉积,发现了与碱性岩有关的钨、钼、铅、锌多金属矿化带;编制了西昆仑-喀喇昆仑泥盆纪、石炭纪、早中二叠世及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略图,刻画了该区地质结构,提出了西昆仑-喀喇昆仑与塔吉克帕米尔构造单元对比方案,提高了成矿地质背景认识。

 

刻画了东特提斯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在冈底斯中部地区发现寒武纪火山岩,在沱沱河地区中二叠统中发现了热水沉积,在唐古拉山地区开心岭煤矿一带上二叠统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牙形石化石组合,在昆仑山温泉一带上二叠统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的菊石、头足和双壳动物化石;编制、出版了青藏高原古生代7个阶段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及说明书,联合探索了造山带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理论方法体系,其核心是以大地构造相分析为纲,以沉积相和侵入岩为主要分析和表达要素,以全球古地理复原角图和构造-岩相古地理主图相互补充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分析与编图理论方法,恢复了北羌塘、拉萨、阿拉善、柴达木等主要块体在全球中的构造位置;刻画了青藏高原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为地质找矿提供了丰富的沉积古地理条件约束。

 

分析了中亚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和优势矿产资源潜力。编制了中亚地区1∶250万大地构造相图、成矿规律图以及阿尔泰、环巴尔喀什湖等4个成矿区带1∶100万构造建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分析了成矿规律,总结了各成矿区带优势矿产资源的成矿特征;开展了吉尔吉斯天山、塔吉克帕米尔、环巴尔喀什湖成矿区带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了成矿有利区;建立了中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库,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信息、基础地质、2000多个矿床和近20000个矿化点等,为西北省区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我国矿业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了信息支撑和技术支撑;合作探索了造山带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理论方法体系,创新了青藏高原基底构造格架的认识。

 

合作提出了“双湖-龙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南羌塘+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为主特提斯大洋遗迹,南部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北部属于中华古陆链的南部边缘,创新了青藏高原基底构造格局的认识。

 

合作提出了混杂岩带填图的基本原则,即“物质”与“构造”并重、以“岩块”和“基质”为基本填图单位、采用3元表4要素的图面表示,及时指导开展大柴沟、鸭子泉等几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实现了造山带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实体填图的突破,提高了填图质量。

 

据了解,长期以来,计文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业务团队建设,促进了青藏高原北部团队和中亚地质研究2个科研团队的建设和青年人才成长。截至目前,两个团队调查研究人员共计4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青藏高原北部科研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题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人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聘请为客座教授。同时,该团队获“陕西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在中亚地质研究团队中,3人获塔吉克斯坦地质领域突出贡献奖、4人获塔吉克斯坦地质领域重要贡献奖、1人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人才、1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2人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2人被评为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