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建一流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采访见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5-02-02
  “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成为今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热议的话题。 

  “人才队伍是关键。”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说。他建议,可以考虑实施将行政管理和科研人才分开培养的策略。地调局系统选拔干部依然存在“研而优则仕”的现象,这样做确实是对科研人员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形式,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能在行政管理和科研上同时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也是少数。因此,有必要形成两类人才分开培养的机制,根据人才的具体特长分别对待:行政管理才能突出的,可作为管理类人才重点培养;科研能力突出的,要用项目进行持续资助,为他们成长为地学领域顶尖人才、杰出人才助力。 

  信息化建设是重要指标。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孙升林认为,应发挥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作用。目前,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有5家,都是原工业部门组建的地勘队伍,手中掌握几十年积累的各类地质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中国地调局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大数据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是我国公益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调局重要的业务支撑力量,必须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来自各省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代表认为。 

  如何发挥好这一支撑力量的作用呢?代表们纷纷支招:重点是做好项目联系、业务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业务经费已有较大增长,但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承担项目的总费用并未增加,基本与1999年持平。 

  “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是抽调当地业务骨干后组建的,在上一轮地质工作火热时,又补充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项目支持,这支好不容易才组建起来的队伍就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与会代表建议,今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省级公益性队间的项目联系、业务指导应加强,“在项目承担单位的确定上,是否可以考虑委托承担为主、竞争招标为辅的办法,以保证这支队伍有稳定的项目来源”。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基层科研人员对有关问题持续深化以形成新成果。特别是区矿调项目,同一地区不同比例尺的项目由不同的单位承担,既不利于对新认识新发现的继续深化,也可能形成大量不必要的重复性基础工作。 

  “一流服务是一流地调局的重要内容。”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齐亚彬说,“要让社会知道我们做了什么、做的对大家有什么用,就应该建立地质项目成果的发布机制。” 

  齐亚彬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并用具体建议进行了细化,比如根据项目周期一般为3年的现实,形成年度成果发布的机制;在对社会发布时,既要考虑成果的专业性,更要考虑成果的通俗性以便让社会理解、利用;项目周期内面临的形势会发生变化,让成果更加实用就得适应这一变化,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度调整。 

  第一次明确一流地调局的内涵让人振奋,但实现这一目标,还要认真考虑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