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日益受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举国关注。2014年,注定是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不平凡的一年。
与此同时,这一年也是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目标的关键之年。
年初,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要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在大局中的定位。对此,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主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全面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在1月26日举行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表示,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加快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突出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完成1:5万地质调查56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57万测线千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地质找矿成果丰硕,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一年里,我国陆域能源地质调查取得新发现。
其中,油气新区调查开辟了新阵地,西藏伦坡拉盆地实施地震勘探发现3个岩性圈闭,钻遇24层130米油气显示;南祁连木里盆地发现褐色原油。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重要新认识,羌塘盆地优选出9个重点区块,西部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调查圈定了6个重点有利区块。
与此同时,非常规油气调查取得重要发现。南方海相页岩气调查取得实质性进展,湘西北牛蹄塘组、黔南打屋坝组解析出含量较高的页岩气。北方页岩气调查拓宽陆相和海陆过渡相新领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发现高含气量页岩层段;河南尉参1井发现多层气测异常。松辽外围发现优质油页岩,鄂尔多斯南部渭北隆起钻获厚层油砂。
此外,通过铀矿调查评价和煤铀兼探,圈定铀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近百处,新增矿产地6处。还全面完成256个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31个省(区、市)地热资源调查与区划。西藏古堆230米深度钻获215℃高温蒸汽,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青海贵德3050米深度钻获150℃干热岩,实现我国干热岩勘查零的突破。
2014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调查也取得了新进展。我国圈定物化探异常6300处,发现矿(化)点10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3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35处。新发现西藏改则规模巨大的铜金铁多金属矿化带、新疆东天山路北大型远景规模铜镍矿、青海东昆仑牙扎曲大型规模金矿化带,湖南大万金矿外围钻探验证超大型金资源远景,广东始兴发现20万吨资源远景钨锡矿。
大宗紧缺矿产调查方面,基础地质调查支撑了西藏罗布莎地区铬铁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罗布莎南部提交200万吨资源储量,香卡山矿区新发现铬铁矿体,估算新增25万吨,有望实现千万吨级资源基地。新兴能源和材料矿产调查方面,四川甲基卡外围新增64万吨氧化锂资源量,达到超大型规模。湖南城步发现18条高纯石英矿脉,含量大于99%。湖北宜昌新发现2处晶质石墨中型矿产地,湖北竹溪发现近百万吨远景铌矿化带。
公益性地质工作促进整装勘查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初步统计,2014年整装勘查区中央财政投入近10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近50亿元,17个整装勘查区取得较好进展,金、铜、铅锌、锰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新增一批资源储量,为实现“358”第二阶段目标奠定了基础。西藏多龙新增300万吨铜资源量,全区有望超过2000万吨远景资源量;云南芦子园新增45万吨铅锌,总资源量有望达到500万吨,为形成新的资源基地提供保障。加大锡锰勘查力度,内蒙维拉斯托新发现大型锡矿,初步控制6万吨资源量,贵州西溪堡新增7000万吨锰矿资源量,夯实了锡锰找矿实现目标的基础。夏日哈木镍矿、新疆火烧云铅锌矿、西秦岭金矿的重大成果促进了新的资源基地正在形成。
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四川拉拉铜矿、河南老湾金矿等14个矿区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估算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39个矿区取得重要进展。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年,稳定12万职工就业。
海洋地质调查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服务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地质调查迈出了重要步伐。
这一年里,我国完成10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开展11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3幅1:5万调查试点。初步查明海底综合地质要素,厘清38个主要沉积盆地分布范围和海洋固体矿产分布状况。
与此同时,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取得重要进展。南黄海中部隆起、南海北部陆坡等重点海域,开展新区域、新层位油气资源调查,圈定5个有利远景区。主动服务后续勘查,带动中海油开展商业性油气勘探。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奠定了试采工作基础。我国完成2.4万千米高分辨率多道地震、1.4万千米准三维多道地震,新发现一批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地质、地球物理证据,圈定3个远景区,确定了2015年钻探目标区。研制天然气水合物保压钻探取心、海底可控电源等关键设备样机,推进海域试采技术研发。实施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
我国还首次圈定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组织实施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航次调查,首次在太平洋中部圈定6.5万平方千米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初步估算远景资源量巨大;完成大型远洋船舶地球物理测量搭载试验,奠定了全面实施深远海地质科学考察技术基础。
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指定海域科学考察任务,有力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实施大洋第32航次科考,完成我国富钴结壳矿区资源调查、多金属结核矿区环境调查。
加强综合调查和成果转化应用,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一批重要成果。
一是京津冀图集服务区域规划提供成功范例。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全面反映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和环境的地质背景,重点针对城镇发展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是经济区城市群地质调查有效服务新型城镇化。开展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要经济区带40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区域水工环地质条件以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方政府合作,完成福州、石家庄、嘉兴3个城市地质调查,继续推进南宁、柳州、徐州等6个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有效服务农业现代化。完成黑龙江、湖北、浙江等粮食主产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6.8万平方千米,典型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万平方千米,查明土壤环境状况,为土地利用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四是海岸带地质调查有力支撑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环渤海、长三角、北部湾等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10万平方千米,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功能区划、滩涂后备土地空间开发利用、堤防建设以及跨海通道工程选址,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海南岛浅海地质调查圈定11个钛铁矿、锆英石资源远景区,带动地方跟进,发现十分可观的稀土资源。
地质环境调查和保护取得新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水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突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年,地质调查工作实施了一批地面沉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岩溶塌陷灾害防控等调查项目。完成1:25万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230万平方公里。解决广西、贵州、山东等省区严重缺水地区、地方病严重地区150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地下水污染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完成23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初步查明东北平原、西南岩溶地区以及西北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支撑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制,为国家研究制定水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还完成全国12.3万多处矿区及周边第二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分析报告,初步掌握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基本现状与变化趋势,为矿山环境监管提供了依据。
松辽盆地和浙江邻海海域圈出一批储存目标靶区。与企业合作,成功实施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储存示范工程。初步建立我国典型地区地质碳汇监测网络。首次将气候变化地质记录提高到年际精度。
在防灾减灾方面,一是完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记录了28万多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信息,更新了539个县市地质灾害数据。二是启动新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示范。在三峡库区、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等43个地区,开展1:5万崩滑流调查,基本查明灾害形成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编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三是岩溶塌陷调查取得新进展,开展珠三角、桂中、湘中、武汉、徐州和皖江城市带岩溶塌陷调查,查明主要诱发因素。四是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有效监控面积11万平方千米。依据全国地形变遥感监测成果,编制我国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状况分析报告,为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提供基础资料。
坚持创新驱动,地质调查科技创新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研制了一批地质调查实用技术方法,创新地质调查方式,稳步推进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地质调查业务建设再上了新的台阶。
这一年,我国成功研制4500米级“海马”号深海作业系统。这是继“蛟龙”号后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又一标志性成果。自主研制的机载成像光谱仪首次试飞。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直升机航空重力测量和时间域瞬变电磁测量系统等一批技术实现实用化。岩心光谱扫描仪实现野外现场岩心数字化。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实现野外快速测试。解决了难选钼钨复杂多金属矿利用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
我国还完成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建立了三维地质调查工作流程,构建了深部断裂逆冲叠置等三维地质模型,形成了针对不同地质问题地物化遥高度融合的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启动第四系发育区、岩溶区等7个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探索从基岩裸露区向特殊地质地貌区转移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
同时,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建设逐年扩大,与墨西哥、国际地科联等13个国家地调机构和国际地学组织签署15项合作协议,合作国家和地区增加到48个。
在加强项目管理方面,地质调查工作探索建立计划、工程、项目推进业务建设和业务活动的工作体系。明确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改变立项论证方式,打破专业分割、部门分割和技术分割。探索地质调查项目监理,完成14个项目监理试点。试行项目质量随机检查,抽查了290个项目,加大逐级检查力度和整改跟踪。强化承担单位质量体系建设,完成首批16个单位双标二方认证。加强标准建设,发布20项行业标准和16项地调局标准。加强资料汇交监管,通报批评未按期汇交资料的23家单位33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