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主任韩群力(左二)、中国地质调查局常务副局长王研(右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右一)、加拿大著名岩溶学家德瑞克·福特教授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本报记者 田雪莲 摄
11月25~26日,6岁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专家评估组的检阅。评估组称赞:“中心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二类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桥梁,促进了岩溶知识的交流与应用,扩大了岩溶知识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用突出的成绩完成了协议规定的任务。”
据介绍,2008年2月11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了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定,同年12月15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设立的第一个地学二类研究中心,也是在国际地学计划框架下成立的第一个二类研究中心。在第一个6年建设期内,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认真履行 “章程”规定的宗旨、责任和义务,努力将中心打造成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交流合作、咨询培训、为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国际平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岩溶中心主任姜玉池表示, 6年来,中心积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并获得了中国政府、UNESCO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逐渐发展形成一个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成果显著: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给予了政策、经费、项目支持;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 “岩溶中心”基地建设立项;2013年9月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心几年来构建的桂林丫吉、毛村、盘龙洞等野外岩溶地质监测、研究实验基地,既为科研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也成为国际培训的重要平台。
岩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岩溶动力学发展是中心的科研方向。6年来,中心签署了12份国际合作意向书,承担了2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2900多万元。在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评价、开发和利用,岩溶动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重点研究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岩溶中心显著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咨询服务与国际培训成果,令UNESCO专家评估组称道。
曹建华说, 333篇中文核心刊物论文、32篇SCI论文、12篇会议论文,《科学通报》上的《地质作用与碳循环专辑》,与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合作出版的《岩溶石漠化专辑》,是岩溶中心科研人员交出的另一份科研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