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国土报:健全“生产线” 捍卫“生命线”

—— 我国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概览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李凯 发布时间:2011-12-08

    地质调查工作是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其成果提供给全社会,就如同地图一样指引方向。找矿突破、城市建设、人居生活等等,都离不开这张地图。如果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有问题,就如同地图标错了,不仅不能指引正确的方向,甚至还会让使用者南辕北辙。因此,质量是地质调查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地质调查事业的生命力和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找矿突破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近年来,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大幅增加,中国地质调查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地质调查成果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11月下旬,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组前往湖南、四川等地,开展“质量万里行”活动,对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体系以及各地的实际做法有了直观的认识。

    三级管理体系——层层把关加强项目监管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管好地质调查项目,必须有章可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项目管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2003年,该局制定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立项、任务书下达、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施工与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与审查、资料汇交、项目终结等全过程。2010年,地调局为使项目管理办法更具操作性,对《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统一部署和成果管理,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并同时修订和补充了20个与《办法》配套的细则或要求。此外,针对矿产远景调查、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等不同工作,也都出台了详细的技术要求,使质量监督管理与检查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在健全制度体系的同时,地调局逐步建立完善了地调项目三级管理体系。第一级,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负责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及业务推进,包括督促检查项目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项目任务重大调整的审批与重大质量事故查处等。第二级,大区地调中心或中国地质科学院,负责本辖区或所属单位新开项目论证、续作项目评估、组织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督促检查项目进度、质量与经费使用情况等。第三级,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与业务推进。三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职责明确、分级监管、层层把关的良好局面,有效保障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质量。同时,地调局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也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全国承担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单位近200个,按照要求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有173个。

   此外,地调局今年开始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优选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并对项目负责人的资格作出严格规定,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要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前提下遴选项目负责人。这让成果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六大管理环节——严格的生产流程确保成果质量

    立项论证、设计审查、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和资料汇交,质量管理,这六大环节如同一个严格的生产流程,每一步都关乎地调成果质量。

    立项论证是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一个项目该不该开展,需要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从选区依据、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工作思路、人员组成与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把握。为此,成都地调中心结合西南地区地质工作特点,专门出台了《项目申报单位承担能力要求的补充规定》。2009年到2010年,有4个项目因不符合要求而未能通过论证,从源头保证了项目成果质量。

    设计审查环节明确项目的“作战方案”,是确定项目目标任务的实现、决定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武汉地调中心在对《湖南铜山岭地区锡多金属矿矿产远景调查项目》2010年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时,就出现了不同意见。有的专家同意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在已知矿体边部钻探,以见矿为目的;而多数专家认为,矿体延深较大,深部有隐伏,应在其外围开展钻探验证。最终,通过外围验证,在埋深500米处发现隐伏厚大白钨矿体,初步估算资源量26万吨。

    质量检查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所有工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质量检查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这是地调局在展开“地毯式”项目检查之初就明确要求的。记者跟随专家抽查某区调项目地质路线时,看到他们对抽查的地质点进行GPS定位、重新测量产状等,并与野外地质记录进行比对,认真填写质量记录卡片。为加强质量监管,地调局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对其承担的项目进行100%自检、互检;局组织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进行抽查,今年共安排抽查项目327项,占全年实施项目的20%。

    野外验收衡量野外阶段工作是否全面完成,是确保野外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专家组主要从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规定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工作质量是否符合各类规范、规定要求,野外实地抽查是否合格等方面进行检查。

    成果报告评审是评价项目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成果报告评审结束后,报告提交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书进行修改最终定稿,并及时汇交成果资料,地调项目成果才算走完“生产线”的最后一道程序。

    创新管理方法——因地制宜为成果质量再加“保险”

    有了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管理程序的保障,项目成果也并非就百分百合格。为此,各大区地调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严格设计审查——武汉地调中心在项目质量管理上倡导大质量关,从设计入手,明确项目预期成果,达到优化设计,提高实现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与专家从设计审查、野外实施、质量检查等过程密切配合,以实现找矿突破为第一大质量目标。在对湖南花垣阿拉—锦和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2011年设计进行审查时,专家组对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以北的杨家寨地区找矿远景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李梅铅锌矿应有向北延伸的部分,为跨过该断裂带寻找“鱼塘式”铅锌矿打下理论基础。目前,该地区钻获铅锌矿体,有望找到超大型隐伏铅锌矿。

    约谈技术负责—— 成都地调中心通过质量抽查全面掌握了项目承担单位质量管理工作情况,对抽查专家组形成的意见及时通报承担单位落实整改,并要求反馈整改情况。今年9~11月,就承担单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西南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专门约谈了3家单位技术主管领导,引起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成果质量的高度重视。

    考核承担单位——2008年,成都地调中心发现1:5万地球化学普查采样和分析测试质量出现严重下滑的苗头,2009年着手成立了1:5万地球化学普查质量监控专家组,开展专项野外验收,明确规定从事1:5万地球化学普查样品测试单位必须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备案登记,并进行考核测试。16家备案单位中13家单位通过测试,获得了承担1:5万地球化学普查样品测试的资格。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对保证西南地区1:5万地球化学普查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常态机制——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建立了质量管理常态化机制:年初,明确当年质量目标和工作安排,并实施责任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并实行质量情况季报、半年报、年报制度;年终,总结项目质量管理情况,修改、完善质量管理过程办法,形成系统优化、持续改进的机制。

    开展“质量月”活动——湖南省地调院建立了总工程师牵头、各专业技术部门参加、项目组具体负责的三级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细则、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手册,各个项目组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进一步细化了项目技术质量要求。在日常管理中,项目组对成果质量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质量月”活动,对项目质量进行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