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在危险的岗位上)“每一声敲击都是用无数历险换来的”
——记者随访野外地质工作者
新华网成都12月4日电(记者杨皓、陈健)“我们迷过路、翻过车、落过马、掉过河……被歹徒抢过,被野兽袭击过,甚至有人牺牲了生命。”面对巍巍龙门山,在野外摸爬滚打30多年、在一群“男人帮”中属“稀罕品种”的女地质工作者付小方教授深情地对记者说,“但这辈子能与地质相伴,我们就是幸福的!”
初冬时节,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西部地区龙门山脉腹地,考察汶川大地震形成的断层,才知道在很多人眼里充满新奇与野趣的地质调查,是多么的危险。
当我们爬上四川省北川县境内的井家山时,许多人都感觉头晕,还以为是高海拔造成的。可同行的地质专家告诉我们,这里海拔并不高,头晕一是因为脚下的龙门山还在余震,继续释放能量;二是这里地壳比震前抬升了11米多,房屋都倾斜了,产生了视觉误差。“怕晕你就单腿站着,只有一个支撑点,保证就不晕了。”专家给我们开了个“偏方”。
刚刚做完手术的75岁老地质专家侯立玮教授表示,对地质队员来说,工作就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地壳运动造成点头晕根本不值一提,难办的是遇到山上没有路,那就只能“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地质调查工程师黄成说,以龙门山为例,这里因为地震山河巨变、道路尽毁,地质队员往往只能在乱石堆、滑坡体、陡坡上攀爬,有时甚至要在峭壁上攀援前进。更恼火的是,川西山区经常阴雨不断,队员们背着沉重的设备爬山,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即汗水湿透雨衣内的衣服。
选择了地质工作,不仅选择了艰苦,也选择了时刻与危险做伴。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宽忠说,在青藏高原搞调查,他和队友们遇到过狼、棕熊等猛兽。有一次,正值藏北下雪,5只饿狼就蹲守在队员们搭建的帐篷不远处,寻找捕食机会。“当时我们动都不敢动。高原缺氧,又晕又怕,大家全部把枪上了膛,随时准备血战。好在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狼最终走开了。”张宽忠说。
四川省地矿局川西北地质队高级工程师谢启兴告诉记者,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他和队员们正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途经汶川附近,一行24人乘坐的5辆车中,4辆车被乱石砸中,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
“可以说,地质队员手中地质锤的每一声敲击,都是用无数的历险换来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基础部主任付小方教授说,但是面对危险和困难,地质工作者没有退缩,而是更加执著地坚守。正是千千万万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国家资源保障体系、地质灾害预防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才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