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执行中国大洋23航次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6月28日从广州出发,穿越中国南海、菲律宾海,7月10日,海洋六号船已穿越了日期变更线,驶入西半球,已于7月15日左右抵达调查海区,正式开展科学考察工作。我们不仅追问,中国海洋科考船为什么要行程上万里,奔赴茫茫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其意义何在?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海局总工程师、海洋六号船首席科学家杨胜雄。他介绍说,我国对国际海底区域活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进行多金属结核调查。1984年8月16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七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加强大洋锰结核资源调查工作的请示》。据此,国家海洋局和地质矿产部分别派出“向阳红16号”和“海洋四号”(广海洋地质调查局)调查船,共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调查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从中选出了30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为我国提出矿区申请登记奠定了基础。
1990年4月,国务院批准“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名义向联合国海底筹委会申请矿区登记,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研究开发作为国家长远发展项目,并给予专项投资”。此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受中国政府委托,在国际海底区域内组织开展大洋资源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约和保护。
1991年3月5日,时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李道豫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一份文书上签字。这是一份对我国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书,这次签字,标志着中国大洋协会代表中国提出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申请获得联合国的批准,成为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备委员会登记的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成为先驱投资者,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后,在中国大洋协会的组织下,国家海洋局和地质矿产部继续组织了多个航次的深入的科学考察,积极履行了放弃义务,获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2001年5月22日,时任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的金建才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南丹先生在《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上签字,由此,标志着中国大洋协会将对位于太平洋的7.5万平方公里的矿区具有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专属勘探权,并且在多金属结核进入商业开采时具有优先开发权。这意味着,我国在太平洋上拥有了相当于一个渤海面积的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矿区内约有4.2亿吨干结核资源量,其中含11175万吨锰、406万吨铜、514万吨镍、98万吨钴。
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每天开采1万吨的话,这个矿区可以供我们开采20年。
据了解,中国大洋协会由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组成,现有理事单位55个,常务理事单位12个,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理事单位之一。协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协会办公室作为协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大洋专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