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写在地质大调查收官之年(四)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0-12-27
没有一流的地质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地质成果。地质工作作为一项技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探索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优秀人才,需要用人才和科技的力量支撑找矿突破。
中国的地质大调查,犹如国家地质工作栽下的一棵巨大“梧桐树”,在12年里,引来了数以千计的高端地质人才“金凤凰”,结出了丰硕果实。
12年地质大调查,共有2000多名优秀人才参与,占到总人数的20%,其中两院院士23人,领军人才200人,重大项目负责人800人。这些尖端人才的参与,为“地质人才是地质找矿突破第一资源”作了最好的注解。12年的地质大调查,通过大投入、大项目、大成果这个练兵平台,不仅发现了900余处国家紧缺矿产地,更造就了一批新的创新型、高端复合型和领军型地质科技人才,他们的脱颖而出为地质找矿突破夯实了人才基础并提供了智力支撑。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蜚声业界的泥河铁矿,就是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凭借一支能力强、作风硬、业务精湛、敢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勘查出来的。而内蒙古地质调查院近年大发展和大成果的取得,同样如此:全院从事地质工作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9%,7名院领导成员全部是搞专业技术出身。多年的实践表明,凡是具备人员精干、学历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好的队伍,其地质大调查任务完成得就好;凡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人员松散的,在实施地质大调查中往往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可以说,没有人才的支撑,就不可能高质量完成大调查任务。
往深里说,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不仅仅锻炼了高层次地质人才,更在全国范围内保住了一批地质专业人才,同时直接拉动了高等地质教育的复苏。曾经,处于低谷时期的地勘单位与地质院校纷纷“去地质化”,致使已有地质人才流失,地质专业停招新生。是地质大调查项目,让许多低谷中的地质队伍得以延续专业工作,使一些流失到社会上的地质专业人员回归地质队,并锻炼了一批人才。同时,地质大调查的多目标性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性,不但拉动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地质专业的复苏,也拉动了专业设置向地质、矿产、环境等专业上的合理布局与倾斜。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12年的地质大调查对保留与培养地质专业人才功不可没,但当前由地矿事业发展带动地质人才需求旺盛的背后,仍然是地质找矿领域高层次、领军型、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这掣肘地质找矿实现突破,中国地质学会的统计表明,我国目前从业地质技术人员只有32万,仅占全部地质从业人员的23%。与良好的找矿前景、持续增长的地勘资金投入相比,地勘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地勘工作形势需要,生产一线勘查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传统地质已在向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等方向拓展,深部找矿加大了地质工作的难度,因此,建立一支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发展的地质人才队伍,仍是当务之急。
12年的地质大调查结束了,但2011年,我国新的“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又将开始,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战车,又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相信,它必将吸引更多的“千里马”和“金凤凰”,奔向高远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