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形成立体对地勘查技术体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维
发布时间:2010-11-17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我国勘查技术研发及应用取得显著进步,形成了星—空—地—地下的立体对地勘查技术体系。这是记者在中国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专题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在地质遥感技术领域,突破了成像(高)光谱、InSAR、多光谱遥感在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应用瓶颈,研发解决矿物填图、地面沉降监测、异常信息提取、高精度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产业化应用。其中,高光谱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第三代地质填图、矿物填图奠定了技术基础。建立适合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遥感异常提取的“去干扰—主成分分析—异常筛选”技术,完成了天山—北山、昆仑山、冈底斯山等地区1∶25万遥感异常扫面工作120万平方公里,新发现矿点、矿化点24处。研发了4种类型的地面光谱仪,开发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航空物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航磁测量技术水平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航空重力、航空电磁、航空放射性测量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自主研发的航空物探数据处理解释软件系统广泛应用于生产,目前已编制1∶25万航磁系列图148幅,完成全国覆盖的18%。航空物探成果系列图的编制及推广应用,实现了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向社会化服务的转化。
在地球物理勘查领域,开展了激发极化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隐伏矿勘查方面的有效性研究,提出了探测深部隐伏矿体有效的勘查组合方法技术。
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围绕不同景观区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化探扫面新方法,完善了覆盖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其中,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研究支撑了全国扫面计划,区域化探调查面积由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53%提高到63%,推动了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技术的全面进步,完成了全国地球化学块体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提出了主要成矿远景区及靶区分布,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部署提出了建议。面向全国多目标调查工作,完善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引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在我国建立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中心。穿透性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东天山深穿透地球化学试生产发现了吐哈盆地大规模铀异常,有望找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
矿产综合利用领域,一批低品位矿产、复杂难利用矿产开发利用技术和提高资源回收率的技术研究获得突破,将大大增加我国矿产的可利用储量,缓解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一批高水平的磁铁矿、红柱石矿、难选钼矿、稀土矿、铜钼共生矿及盐湖矿产、难处理金矿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已投入产业开发;复杂难利用矿产综合利用方法不断改进,银铅锌铜多金属矿、浸染型钴银矿和含钴铜镍矿等复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新途径;非金属矿选矿提纯、矿物材料应用研究、超微粉制备、表面改性和专用加工装备的研制,推动了非金属矿的高效开发利用。
钻探技术领域,大力开展全液压钻探设备的研发,研制了现代化、系列化、专业化的国产钻探设备与技术方法,拓展了找矿空间。其中,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高精度定向对接井钻井技术实现地下导航高精度定向对接连通,标志着我国定向对接井钻井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主导地位;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系列已实现了对进口装备的替代,并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新型金刚石钻头系列,在煤田地质钻探中将钻探效率提高了3倍,钻头寿命提高数十倍,成本降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