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调中心提出华东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建议
局大讨论简报第115期
来源:局大讨论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8-21
日前,南京地调中心在认真学习总结“泥河模式”、“新疆358项目”等省部(局)合作地质找矿新模式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概括出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需要政府“引”、地方“配”、企业“应”、地勘单位“穿”,以此形成合力,实现找矿突破。同时就如何做好华东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如何发挥好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的组织协调作用,提出思路和建议。
1.建立合作会商长效机制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在成矿条件和地勘环境较好并且地方政府重视的成矿带、重要勘查区、矿集区建立合作会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与省厅、局领导及职能部门就规划部署、协调、组织实施、技术咨询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组织编制合作实施方案;组织区域内重大合作项目的论证;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协调解决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合作会商机制建立,联络、沟通、报告有关情况;协调资料共享和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通过加强指导,正确引导,积累经验,形成制度成果,从而为华东地区的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夯实基础。
2.深入开展华东地区的成矿规律研究
华东地区分布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武夷山成矿带、南岭东部成矿带等三个重要成矿区带,还有非常有找矿前景的钦杭成矿带。为实现重点区带找矿的突破,需要进行统一的区域性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成矿预测,要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改变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部署、地质资料和信息互不联系的状况,避免造成重复工作,资金浪费。同时要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着力于从工作的薄弱环节入手,以解决存在问题来取得突破;系统梳理和认识省级地质找矿工作成果;总结提高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的成功经验。力争设立华东地区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工作项目,从2010年-2020年做中长期性、战略性、部署性研究,为地质找矿和工作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3.建立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大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二要建立找矿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地质勘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三要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第一线工作。保障直接从事勘查工作的人员享有地质找矿收益的权利。
4.搭建资料信息共享平台
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除了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商业性地质成果也要向项目所在地的大区中心资料馆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交。三要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建立馆藏机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相配合、最终成果与阶段成果服务并重的“大服务体系”,扩大地质资料共享范围,定期组织地质找矿成果交流,促进区域找矿思路拓展。四要加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研究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地质成果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上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进一步改变成果表达方式和服务手段。
5.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围绕建设一流大区中心的目标,面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和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要全面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队伍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要进一步提升部署、组织实施地质调查项目的能力,作为大区地调中心要将华东地区的重要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武夷山成矿带、南岭东部成矿带及非常有找矿前景的钦杭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淮河生态脆弱区)及区域性的地质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等工作规划部署好,组织区域内的地质调查队伍按照规划部署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并将工作成果及时提供给政府、企业和社会。二要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能力,随着地质调查工作展开和中央公益性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全面提升队伍的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能力和效率以及及时提交成果,就成为大区中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三要全面提升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程序管理、质量管理及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使中心的的各种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得以优化配置,从而保证地质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