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旱区,141处地下水源地可开发
——国土资源部抗旱应急方案专家论证会侧记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于德福 赵 凡 赵玲玲
发布时间:2009-02-12
为给当前正紧张进行的抗旱保苗斗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水环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等有关直属单位以及受旱区7省地调院、环境总站,抽调30多名水文地质专家和技术骨干,在系统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文地质资料、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勘查新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抗旱应急打井找水行动方案。
2月9日,国土资源部抗旱应急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
应急方案应细化到可操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水文环境部主任殷跃平说:“这次论证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案,增强可操作性和对抗旱应急的指导性。”
截至2月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6亿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亿亩。
抗旱保苗,是当前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抗旱进入到关键时期提出的这一方案,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许。
“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旱历史中,我们从来都是走在前面,从来都是被当作骨干力量使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原总工程师段永侯说:“往往是头天晚上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出发赶到目的地指导。”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岑嘉法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华则从“行动要快”的角度,对地质工作的骨干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现在,全国的抗旱保苗已进入到关键时期,要尽快将这一方案完善、细化到可操作的程度,完善、细化到每支普通打井队、每个农民都能看懂的程度。
“昨晚我在看新闻时,看到抗旱部队出动汽车拉水、组织人员用脸盆浇水。和这种原始的抗旱方式比,用机井抽取地下水的效率显然要高很多。”段永侯说。
受旱区地下水还有每年300多亿立方米开采潜力
岑嘉法说,这次全国旱灾的一大特点是影响面积大。大面积长时间的连续干旱,使地表水的供应出现了严重短缺。这时,地下水这一战略资源就成了老百姓的救命水,应该及时发挥这一战略资源的作用。
针对地下水开发会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国务院参事王秉忱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文地质工作表明,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还是巨大的。在抗旱保苗的关键时期,应该充分挖掘地下水的调蓄功能。
那么,在我国的受旱区,地下水到底有多大潜力可挖呢?专家们在全面分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水文地质资料,深入研究近年来水文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近期调查、监测相关数据后,给了我们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受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每年约760亿立方米,现在的年开采总量为444亿立方米。也这就是说,我国还有每年300多亿立方米的开采潜力。
抗旱应急首要的是确定具体井位
应急方案根据分析与论证,还在我国干旱区圈定了141处可用于集中供水的地下水水源地。其中,新增开采量大于每天5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75处,新增开采量每天在1~5万立方米的中型水源地30处,小于每天1万立方米的小型水源地36处。通过挖掘地下水资源潜力和适度运用地下水储存量,每天可增加开采总量约1000万立方米。
更可贵的是,在短短48小时内,专家们还绘制出受旱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和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图。
这些数据和图件的提出,是要冒风险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潜力结论,是理论数据,但要将其变成可供抗旱保苗的现实水资源,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具体井位的确定,更要细上加细。
为了将这些理论上的数据变成现实的水资源,专家们建议:及时调整今年水文地质工作的部署,增加干旱区地下水调查中的物探和钻探工作量,以进一步摸清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运移规律;在系统内抽调专家组织指导或督导组,分赴各抗旱保苗一线,指导、帮助地方政府开发当地下水资源;在以保苗为主要目标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应多打浅层井;以保人畜饮用水为主要目标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应以深层井为主;开辟绿色通道,为各地抗旱保苗利用地下水提供更便捷免费的地质资料服务。
专家们还建议,国家应从这次应急措施中吸取教训,建立开发利用地下水的长效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基础调查与评价工作,以为今后在特殊时期更好地利用这一战略性资源,提供更翔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