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孔隙卤水新类型钾盐的勘查
——访青海柴达木综合地勘院副总工程师王有德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3-10-22
随着新类型钾盐——孔隙卤水在柴达木盆地获得重大发现,全国钾盐找矿前景光明。
被忽略的钾盐类型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副总工程师王有德,在柴达木盆地30多年的找钾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盐湖找钾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介绍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柴综院就以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质工作为主,先后提交的大型、特大型矿床20余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柴综院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两轮找钾工作,在35米以浅提交了9亿吨氯化钾资量。如今,钾盐资源开发已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是,人们对在第二轮找钾工作中发现的新类型钾矿--孔隙卤水矿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原因主要是当时在对350米以下第四系深部只有零星钻孔,施工的中深孔虽然发现了孔隙卤水存在的事实,但由于深部钻探工作量小、信息少、缺乏综合研究等,使“孔隙卤水品位低、水量小、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成为当时国内相关专家的主导认识。
一直以柴达木盆地为主要工作区域的柴综院地质科技人员在对盆地演化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柴达木盆地钾盐资源勘查应向深部探索的建议,并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专项中设立了“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上新统富钾硼锂深循环卤水矿产普查”项目。柴综院在实施中,首次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了厚度巨大的深部卤水层。这一重大发现提醒人们:柴达木盆地钾盐资源还存在巨大找矿潜力,实现找矿新突破的前景良好。
新类型是新突破的关键
王有德认为,柴达木盆地要实现钾盐勘查的新突破,关键就是要主攻孔隙卤水这一新类型。他以“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上新统富钾硼锂深循环卤水矿产普查”项目的重大发现对此进行了说明。
2008~2010年,柴综院实施的这一项目,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凹地深部首次发现了厚度巨大的孔隙卤水矿层。这一矿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富水性为中等,并不是原来认为的水量小,在大浪滩部署的4个钻孔中,涌水量最高可达每天1700多立方米,最低230多立方米。
二是品位符合经济开发原则。检验结果显示,4个钻孔中仅有一孔的卤水含氯化钾为0.18%,其余3孔卤水氯化钾含量均超过经济可采品位0.3%,平均含量为0.65%,其中含量最高的一孔达到了1.56%。
三是含矿层厚度大。4个钻孔的含矿层厚度达到361.16米,其中,最厚的一孔含矿层达684.05米。
四是矿体规模巨大。该项目实施后,柴综院大致查明了含孔隙卤水矿层在大浪滩-黑北凹地成带状分布,东西长约66公里、南北平均宽12公里,总面积达到840平方公里,预估钾资源量超过1亿吨。
更为重要的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带,还分布有尕斯库勒、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等第四系凹地。通过对石油地震资料的研究发现,这些柴达木盆地的“盆中盆”深部,均存在与大浪滩-黑北凹地深部类似的孔隙卤水层。而且,前人在第四系浅部盐类矿勘查时施工的零星中深孔内,已发现有深层孔隙卤水。
同时,石油勘探实践表明,背斜构造区同样具有寻找裂隙孔隙水的良好前景。青海石油局2009年的施工井,在630米左右时发生井喷,高压自喷水中氯化钾含量0.65%;油中13井出水量每天316.31立方米,卤水中氯化钾含量也达到了0.3%,达到经济可采标准。
依据这些重大进展,王有德认为,应及时将找钾重点重新放到柴达木盆地,主攻方向就是深层孔隙卤水这一新类型。
解决投入不足问题
王有德认为,柴达木盆地深层孔隙卤水已接近实现大突破的“临界点”。但以这一新类型钾盐找矿的大突破带动我国钾盐资源找矿的新突破,需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钾盐的勘查上累计投入不足5亿元。与此同时,钾资源短缺、钾肥对外依存度高、长期受制于人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现在,深层孔隙卤水资源显示的良好前景,为这一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契机。
他建议,应从加大财政支持,加强科技攻关,在钾盐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