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云”端铺开野外调查安全网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范基姣 发布时间:2020-06-15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又“忙碌”起来。

除了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开展野外安全生产监控、提供野外安全保障服务、实时进行野外安全提醒外,今年,“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又增添了一项新功能——提供全国各地区疫情风险等级和疫情实时数据查询。野外作业人员利用这一功能,可及时了解工作区疫情风险等级,掌握疫情动态,从而做好应对准备和防护。这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准确追踪野外工作人员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区大多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气象条件复杂。在这些地方,谁都无法预料将面临大自然怎样的挑战。再加之野外工作点多线长,作业人员分散流动,尤其在西部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长期处于高风险态势。

20世纪90年代,地质队员在野外遇到突发或紧急情况,由于通信条件、通信设备等的限制,无法及时与后方取得联系,只能开展自救或者原地等待救援。而后方也由于不能及时获知野外情况,错失最佳救援时间。为保障野外地质队员人身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在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艰险的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设立了野外工作站,对进入管辖区内的野外工作人员实行登记管理,并通过卫星电话、电台等多种方式保持联络。这有效提升了野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但在较偏远、通信条件差的地区,使用卫星电话仍难以实现固定联络。

中国地质调查局还曾探索过为野外工作人员和车辆配备GPS定位配合GPRS通信的监控系统,通过GPS设备不断采集车辆所在的地理位置,通过GPRS网络发回监控台,从而实现对野外工作人员的追踪定位。但限于GPRS网络的覆盖面,在西部山区、荒漠仍有大片监控盲区。

如何实现对野外人员准确追踪定位、实时获取野外工作状况,成为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率的破题之选。

自2011年开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安排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开始基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和我国自主开发的“天地图”研发地质调查安全保障系统。

据该系统研发总负责人、水环地调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宝锋介绍,北斗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定位、双向通信与位置报告功能,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区,也可以独立完成对移动目标的定位与调度、跟踪与监控。基于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定位监控和简单通信的需求,以及信息安全的考虑,使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短报文通信等功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实时监控海陆空调查作业

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于2012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对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人员、车辆的实时监控及实时互动。随着技术更新和保障体系完善,该系统不断迭代升级。2013年11月,海洋地质调查船舶安全保障系统上线;2015年6月,航空物探飞机安全保障监控系统上线,同年9月野外工作站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上线。

郑宝锋介绍,安全保障系统通过为野外作业人员、车辆、飞机、船舶配备专用的北斗卫星通信终端,基于双模卫星定位技术(北斗定位为主,GPS定位为辅),获取精确位置信息。利用空间卫星通信链路(北斗短报文)进行监控中心与野外作业人员、车辆、船只、飞机间的定位数据、指令数据交互传输,实现地质调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实时监控、应急保障和互动调度。

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以及配套的北斗终端操作软件,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技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对在野外开展调查工作的人员、车辆、飞机、船只进行卫星定位、轨迹跟踪,实时发送安全提醒,及时获取野外人员遇险求救信息。在野外工作的人员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只需按下北斗卫星通信终端“求救”键,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2018年6月,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在“地质云”上线运行,无缝融入“地质云”业务大数据平台,实时共享全局野外作业数据,为地质调查野外作业调度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截至目前,该系统注册用户有2.5万余人,配备5000余台套个人、车载、机载、船载北斗卫星通信终端,2013年以来累计为6900余个海陆空地质调查项目、11万余人次、2.1万余车次、580余船次、120余航次飞机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全方位保障野外安全生产

保障野外安全生产,是“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的首要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该系统已实现对陆海空地质调查作业对象的全覆盖,集成基于北斗终端、手机、天通终端等多种通信渠道采集的安全生产数据,以地理信息展示为核心,动态显示野外人、车、船、飞机位置变化,即时推送野外人员遇险求救信息。

为全力保障青藏高原等艰险地区的野外作业安全,“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即时向设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野外工作站推送作业项目组信息,让野外工作站能够及时掌握进站人员、工作地点、工作任务、野外状况,以便工作站为野外工作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服务,以及遇突发状况时,协调当地政府、驻军及相关部门实施应急救援。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生产安全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除野外生产安全监控、野外安全保障服务功能,“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功能还涵盖了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汇编、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会议、防护用品发放、安全生产经费管理、交通安全等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野外项目组出队前,必须在系统填报工作区、成员、车辆、安全保障装备配备情况、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等出队信息,经所在部门、车队、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等对人员安全防护用品(用具)配备、北斗终端配备、体检、意外伤害保险、车辆车况等进行审查,各项指标均符合野外作业安全生产要求后,方可出队。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在线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可对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作业的项目组、野外作业人员、车辆、船舶、飞机位置和数量等安全生产数据即时汇总、随时上报。

从2019年开始,野外调查工作人员会时常收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生产安全技术中心发来的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这是“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引入中国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数据,研发的智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功能。

系统根据野外北斗终端、手机发回的位置坐标,自动分析工作区气象灾害预警,在地图上智能标识,通过手机短信实时向野外人员推送雷电、暴雨、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醒野外人员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同步还上线了台风风力、风圈影响范围和台风路径预报功能,强化沿海和海上地质调查安全保障。2019年汛期,“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累计为950多个野外工作组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2.5万余条,为汛期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提供有效服务。

此外,系统还添加了野外重点作业点现场指挥调度远程视频功能,将大型野外驻地、油气地质调查钻探井场等重点作业现场纳入监控范围,开辟了直观了解野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窗口。

2019年,“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为2319个野外工作组、7629人、1781车、47艘船舶、15架飞机提供了野外安全保障服务,实施紧急救援2次,确保7名野外人员、2台车成功脱险。有力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生命重于泰山。6月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扎实推进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现代化。今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平台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国产通信卫星、遥感卫星、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优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地质调查智能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野外安全保障。

相信有新技术的加持,在“云”端防护网的庇护下,每一位奔赴野外的地质队员都能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