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在青岛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评审,评审结果为“优秀”级,这标志着我国首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项目顺利收官。
据项目负责人张勇介绍,该项目作为我国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试点图幅,历时4年的时间,在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着“环境、灾害、资源及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工作,实现了科技成果有效服务,提升了该区域地质科技理论水平,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及研究生,编制了达到我国当代科技水平的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基础图件,建立地质数据库,总结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中比例尺海洋区域调查工作方法,为后续开展的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示范。
在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外业工作量后,项目组通过对基础数据及大量实测资料的处理解释,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编制了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地形图等7种基础图件、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布格重力异常图等13种辅助性图件。系统地分析了“青岛幅”海底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划分了3级构造单元,确定了胶莱盆地在海域的边界;二是厘定了海域新近系和第四系的地层层序,编制了地层埋深图与厚度图,分析了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类型、沉积结构、地质时代与沉积环境演化,并首次发现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全新世泥质体;三是阐述了海域表层沉积物与水体主要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并圈出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异常区;四是总结了海洋沉积动力特征及泥沙输运机制,系统地分析了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五是对胶州湾近20年来的水环境演化与岸线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对策建议;六是对砂矿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锆石矿物达到工业品位,并分析了建筑用海砂的成因,圈定了远景区,估算了资源量;七是论述了该海域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以及海岛的分布与成因。
项目组还建立了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完成了调查资料、测试资料及成果资料的入库。总结了适合我国海域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编制了《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为全面、系统、规范地实施同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完成,为调查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项目组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SCI检索10篇,EI检索4篇;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依托本项目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此外,依托本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