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汪民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思路 扎实工作 推进地质调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02-22

    (本网讯)2008年2月23日至25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作工作报告。他强调: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地质事业,任重道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推进地质调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汪民在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要求。发展地质调查事业要有新思路。 
    一是,矿产勘查要有新机制。要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统一部署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勘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风险自担、收益自享,多渠道投入地质找矿的矿产勘查新机制。
部、局、厅三方联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着力做好矿业权管理和勘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重点勘查的顺利进行。地调局在部的组织领导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围绕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加强部署研究,开展成矿预测,编制重点成矿区带实施方案;加强基础调查、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勘查技术方法攻关和找矿实证示范,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现场会诊,组织业务技术和成果交流,实现资料共享,进行成果集成。
中央、地方、企业、地勘单位多方联动。大调查、地勘基金、社会资金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完善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企业作为矿产勘查的市场主体。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新发现,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大企业,形成大投入,加快勘查进程,推进整装勘查,实现大突破。
    二是,服务要上新台阶。地质调查服务工作要以提供基础地学数据为基础,以综合集成、加工转化为重点,以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为目标。服务政府要前移,立足现有的地质工作基础,加强成果资料的总结分析和综合集成,及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和基础图件。服务社会要深化,包括为基础研究、矿业发展、区域经济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服务。做好服务要重点加强地质资料深度开发利用。通过大项目带动资料开发,积极盘活全国已有地质资料,加快地质资料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及时、便捷、公开提供社会服务。
    三是,基础要打牢。基础地质工作要体现超前性,树立从长计议、不断积累意识。要体现研究性和综合性,研究项目配图幅(围绕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和关键数据采集,部署不同比例尺的图幅),图幅带专题,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上下功夫。资料要客观,观察要精细,记录要完整,分析要科学。成果表达要多样化,适应不同用户。要统一和明确基础地质图件的基本要求,确保国家基础数据的一致性。针对成矿带、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以及特殊的地质景观区,提出附加的调查内容和成果要求。水工环地质调查要进一步加强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研究,突出人类影响与地质因素的相互叠加,把握全国性和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规律,形成具有区域地质特色的工作格局。

    四是,地质科学要大发展。要用地质科技引领地质调查工作,以技术进步带动科学创新,推动我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针对中国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区位优势,瞄准国际地学前沿、围绕资源与环境重大地质问题,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创新地学理论和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全面提高我国地质调查水平。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继续保持我国在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填图和岩溶动力学等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力争在大陆动力学、区域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地质环境评价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鼓励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地质装备水平,努力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
    五是,工作体系要完善。地调局和各省(区、市)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构成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地调局直属单位要加快队伍转型,加强能力建设,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地调机构的要求,加快发展,在全国地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主要承担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业务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这支队伍,既是解决各省资源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又是完成国家地质调查任务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时,要与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相适应,保证其公益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己任,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性质要公益,队伍要精干,结构要合理,经费要落实。要成建制,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也要组织一支精干队伍,积极参与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要进一步密切局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联系,加强统一协调,实现有序高效,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整体功能。中国地质调查局要对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实行统一部署,对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实行项目联系、业务领导;要指导制定发展规划,开展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装备建设。
    汪民要求,“十一五”后三年,地质调查工作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坚持地质工作的“四个统筹”,落实《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围绕大突破,突出基础、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强化实施,出成果、出人才,提高保障能力,强化服务功能。
——在资源调查方面:全面完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加快推进矿产远景调查。加强深部找矿勘查示范。探索建立矿产勘查新机制,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新发现矿产地200处,提交具有大型以上远景的矿产地20余处,形成一批资源接替后备勘查基地。
——在基础地质方面:提高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完成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完成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实施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由14%提高到18%;中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由35%提高到50%、航空磁测由42%提高到52%、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由47%提高到62%。
——在海洋地质方面: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和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和其它海洋地质调查专项。力争完成4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扩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努力实现海域油气勘探新发现。
——在水文地质方面:初步建立北方主要平原和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体系,完成华北平原、淮河流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平原区第一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开展西南岩溶重点流域水文地质调查,示范解决严重缺水和地方病高发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
——在环境地质方面:完成重点地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100万平方公里,开展风险区划,基本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完成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15万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和危险性评价20万平方公里,掌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开展控制示范。完成一批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在地质科技方面:组织开展兴蒙造山带等重大基础地质理论问题科研攻关。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深部找矿系列探测技术、特殊景观区勘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地质理论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探测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合作编图和区域成矿规律对比。启动全球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加大为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
——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大地质资料清理、深度开发和数字化力度。推广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技术。完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平台,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
    汪民强调,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争取地质找矿新突破。 
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思路,统筹部署,突出重点,抓好实施。
全面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大区地调中心加强与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承担单位的协调沟通,加强技术指导。。 
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统一部署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远景调查取得的重要发现,通过规范运作,引入大企业,加大有效的勘查投入,寻求找矿突破。
加强深部找矿示范,以长江中下游、华北陆块、南岭等成矿区带为重点,开辟“第二找矿空间”。
着眼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充分发挥海量基础地质资料、雄厚基础研究技术力量的优势,加强油气资源前期基础 地质调查。
     二是,扎实做好基础地质调查。 
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物化探工作,提高工作程度,深化成矿地质背景的认识,为矿产远景调查部署提供依据。 
在长江三角洲、大瑞铁路等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为地质环境调查和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加强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加强成果的集成与区域综合评价。抓好试点城市的综合研究和评价,着力成果推广应用,完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三是,深化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 
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科学减灾和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特别是做好调查与监测的有机结合,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环境地质服务能力建设。 
抓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方病严重区和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调查成果综合研究与集成等工作。
做好环渤海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提出与地质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港口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加强首都经济圈、滇藏铁路沿线、青藏铁路及向西南延长线等重大工程和国土开发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编制1:400万全国环境地质系列图件。 
做好重点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络建设。
组织实施好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加强对晋陕蒙、广西大厂、河南中西部等矿集区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四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重点放在解决制约资源、环境调查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加强调查与科研的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使地科院在地质调查主战场真正担当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大区地调中心、专业地调中心和地方公益性队伍都要加强对地质调查过程中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以教学示范填图促进区域地质调查和教研与人才培养联动的新机制。
     五是,大力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 
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加大馆藏资料数字化力度,完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完成地质资料保密清理。开展地质成果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改进成果表达方式,建立开放式社会化服务体系。
     汪民要求,2008年要在继续抓好部署的同时,突出抓好落实,深入扎实推进地质调查各项业务工作。
一要抓部署。要继续深化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研究,进一步完善“十一五”后三年工作部署。系统全面总结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谋划“十二五”地质调查工作部署。2008年要继续努力,争取完成《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等重大专项的立项工作,积极推进《地质环境保障工程》立项论证和申报工作,开展《地壳探测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做好2009年地质调查立项工作。
二要抓重点。局机关、大区地调中心等各业务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对重大项目密切跟踪管理,建立专家会诊和不定期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制度。遇到重大难题及时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项目承担单位更要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配置先进技术装备,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组织专题学术会议、现场研讨会议、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交流。
三要抓质量。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力度,2008年要对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所有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一次大检查,对成果、质量、问题进行一次大盘点。将质量检查与成果总结、经验交流、谋划未来结合起来。局机关、大区地调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总体要求进行自查、抽查和评估,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认真处理。通过检查,盘点地质大调查以来的成果,全面总结地质大调查工作,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业务推进和项目管理体系。
四要抓进度。2008年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已经下达,3月份要完成设计审查工作。各单位要及早做好出队准备,保证项目组人员、装备到位,按时开展野外工作,抓好施工安全。要高度重视项目进度和预算执行,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地调局已经将其列为局属单位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一票否决,对其他项目承担单位也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五要抓制度。2008年要下大力气理顺项目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加快推进地质调查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行之有效的出成果、出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选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