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全国地调和局工作会议 > 2006全国地调和局工作会议 > 经验交流
在 584 位两院院士参加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中,他们以高票当选一席
2005 年 1 月,经过 584 位两院院士投票, 2004 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诞生了, “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得重大突破” 位列其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这项成果的实施者,在南沙海域、黄海海域和深水海域勘探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吸引了全国科技界和新闻界的注意力。
南沙海域 聚集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地质学家们称之为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的世界四大油气区之一。可是,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对这一海域没有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实现珠江口大型含油气盆地突破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为维护我国海洋主权,解决我国油气能源后备基地不足,实现南沙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他们从 1987 年开始,连续 17 年开展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发现和证实了 6 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的空白。成果总报告获得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
黄海,是我国近海迄今唯一尚未找到油气田的海域。 国家曾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展过首轮油气资源勘查, 80 年代以后开始对外合作,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一直未有重大发现, 1991 年后基本停止了工作。黄海,一时成为油气资源勘查的“冷区”。 2000 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新层位、新领域,采用新技术,努力组织开展了新一轮油气资源勘查,在北黄海发现了 3 个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在南黄海发现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显示 15 处。这个局的地质专家们用严谨而权威的地质调查报告宣布:黄海是我国进行海上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是新的能源勘探后备基地。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主要在水深 300 米 以内的浅水区,后备资源已明显不足。 海域 深水区油气远景良好,但 由于我国的深水海域油气勘探技术较为落后,要 开展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的 地质专家们积极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高技术, 通过“ 863 ”技术攻关,开展了 长排列、大震源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在南海北部陆坡 首次发现 最大厚度超过万米的 中生代地层,拓宽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思路, 有力地带动了商业性勘探投资,使这一海域成为石油公司登记注册投资的热点。
天然气水合物, 又称“可燃冰”,形成于海洋深水区, 1 立方米 可以释放出 164 立方米 天然气,科学家们 认为它 是 21 世纪可替代的新型高效能源矿产 。 能源紧缺的中国海域有没有它的踪影? 6 年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我国南海开展了调查, 在北部陆坡区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有力证据,并划 出了分布范围, 描绘出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美好前景:南海是一个发育有洋壳的大型边缘海,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物化条件和地质构造环境,是这一资源富集成藏的理想场所,可与蕴含丰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东太平洋海域及大西洋滨外的成矿远景媲美。
11 个航次的远洋科考,他们为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了 7.5 万平方公里的战略金属资源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远洋科学考察的一面旗帜
这是一项摸清“海洋国土”家底的工作。 2005 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向国家提交了按国际分幅标准编制的 1 : 100 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这是我国第一份以海上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制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国家权威专家组评审认为,成果达到国际当代科技水平,是满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 积极探索基础性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又一力作。
他们向海洋环境敲响警钟。作为在广东驻扎了 30 多年的海洋地质队伍,他们针对珠江口海域已成为中国第二号严重污染海区,将海洋地质工作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 1998 年开始,在广东大亚湾、大鹏湾、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近岸浅水区,开展了从空中到海面、海底及海床以下 100 米 深度的立体探测,编制出海洋环境的预警图,为地方海洋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提供了一套颇具实用价值的海洋地质环境基础资料。
他们走出国门,去开拓海洋事业的新领域。作为中国远洋科学考察的一支主要技术力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 1986 年开始,连续承担了 11 个航次的远洋科学考察活动,和国家其他海洋部门一起,为我国在 太平洋的国际海底区域占有了一席“蓝色土地”,拥有面积为 7.5 万平方公里,约 4.2 亿吨多金属结核资源量的 “战略金属资源基地”, 实现了由单一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向多种战略资源勘查的战略跨越。他们组队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实现了老一辈海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踏遍中国海,挺进太平洋、登上南极洲”的远大理想。执行远洋科学考察任务的“海洋四号”船,功勋卓著,是 目前参加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执行航次任务最多、每次都安全圆满完成任务的一艘的英雄科考船 ,被中国大洋协会誉为“我国远洋科学考察的一面旗帜”。
他们向发展海洋高科技迈开了大步。 1996 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启动了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领域研究工作,他们获得的“海底地形地貌全覆盖高精度探测技术”成果,结束了我国无中、大比例尺海底地质调查能力的历史,使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一跃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这个局的地质专家们又在激烈的项目竞争中胜出,再次承担了 “ 863 ”计划 3 项研究课题和 2 项青年基金资助课题,并参与 2 项研究。如今,由他们承担的“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已经获得初步成果,为我国在深水海域大规模开展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商业性油气勘探工作。他们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课题研究,成果已及时应用于国家有关项目中。
在国家海洋权益的重大考验面前,局长马申达斩钉截铁: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出了问题我负责!
完成国家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首要任务, 2005 年,他们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拔了头筹:截至 8 月 31 日 ,已提前全面完成了年度所承担的海洋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海洋地质国家专项等海上资料采集工作,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海域新生代油气资源新领域调查、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等方面又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海洋地质工作艰苦,充满着风险。海况、气候瞬息万变,台风、热带风暴肆掠横行 , 浅滩、暗礁星罗棋布。南海周边国家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 对这一海域进行油气资源调查,他们同西方的石油公司合作,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进入了勘查开发高峰期,导致了我国海洋资源权益的流失。 1987 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沙海域进行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但是他们的科学考察工作调查却受到了来自周边不断加剧的武装干扰和破坏。 2000 年,局党委书记钟道权亲自担任前线总指挥,率领“探宝号”、“奋斗四号”两艘调查船到南沙海域执行国家调查任务。出航不久,“奋斗四号”船就因调查电缆被水下不明障碍物挂断丢失,无法继续工作,全部任务压到了“探宝号”的身上。在紧急情况下,钟道权率领船上领导小组调整作业策略,顶住外部环境干扰坚持工作,创造了不靠港连续海上工作 54 天的奇迹,全面完成了当年的调查,还创下了作业时间最长、单航次完成任务最多的佳绩。钟道权说,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现任领导班子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曾亲自率船出征 , 保证了国家调查任务的全面完成,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搞海洋地质工作,不仅 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更要有敢负责任、敢担风险的无畏胆识。 2004 年,黄海油气勘查工作急需补充某海区资料 , 但这一海区海底地形复杂 , 海图上标明为禁航区。调查船前往工作,不仅要在调查区内来回穿插航行,还得拖着几公里长的电缆,稍有闪失,昂贵的工作电缆就可能受损,调查船和人员安全也充满着危机,就连有着多年航海经验的船长对这个任务也挠头。
“现在是我们为国家出成果的时候,拿不出准确的资料,怎么向国家交代?一定要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出了问题我负责!”局长马申达斩钉截铁地说。生产协调会,局领导召集各部门研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并指派富有海上工作经验的生产调度处长担任总指挥,做好了充分准备 , 带齐了整套备用电缆 , 租借了 4 艘渔船为调查船探路、护航 , 小心谨慎地开展调查 , 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也毫不犹豫地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2000 年 4 月,沉寂已久的海洋地质市场传来喜讯,一个合同金额达到几千万元的项目需要他们的调查船执行,但是,调查时间却与即将开展的国家新一轮黄海油气资源调查有所冲突。“先出海创市场收入,回来后再执行国家任务也不迟。况且,国家任务的项目经费和任务书也还没有下达。”一些同志这样考虑,也不无道理。因为市场创收可以改善单位的工作、生活条件。但是,为了保证在最有利的海况条件下完成国家任务,局领导班子果断决定,放弃这一唾手可得的市场创收机会,全力以赴保证国家任务的完成。当年,他们如期 启动了南黄海新一轮的试验性油气资源勘查, 并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 海上油气资源评价指明了新的有利海区。
海洋地质调查的精兵之路——多添置世界一流装备,多聚集高、精、尖人才
2001 年初 , 一场酝酿多时的体制改革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迅速而平稳地拉开。局、队二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被地质调查与科研一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工作体制所取代,地质调查、科研工作、多种经营、后勤服务分开运行,局属单位全部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制。成立了 30 多年的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撤消后,取而代之的是八个具有地质专业特色的业务所,庞大的局、队两级机关队伍合二为一,管理人员减少了 32 %,一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管理技术骨干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在我们局,改革就好像调动工作那么简单。”这个局的职工们说。短短的 5 年,他们推行了以突出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岗位管理制度的改革;严格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全局职工总数较改革前减少了 1/3 。“这支海洋地调队伍终于轻装出征了!”海洋地质老专家们欣慰地说。
改革,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职工年收入连续 5 年保持在广州市的中上水平。党委书记钟道权说,待遇提高了,海洋地质工作者们干事业的空间更大了。过去,工资待遇太低,仅有的 3 位博士不到 2 年就走了两位。如今,他们已拥有 12 位博士、 53 位硕士、 110 多位高级工程师,其中 相当于 教授级职称者 28 位, 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已经 占到了职工总数的 1/3 以上。
他们设立的人才培养基金,使一批技术骨干通过进修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局总工程师杨胜雄 1988 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事远洋科学考察工作,在人才培养基金的支持下,他在职进修,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取得了优秀的业绩,进入国土资源部首批百名优秀人才队伍。局里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办的工程硕士班,也在 2004 年结出硕果, 10 多位技术人员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局里“筑巢引凤”,无偿为引进的博士、硕士提供住房,同时给他们压课题 , 压担子 , 为他们架起快出成果的阶梯。今年,局里一次就增加科研经费 70 多万元, 10 多位二、三十岁的青年技术人员挑起了课题负责人大梁。
从今年 3 月开始,博士万玲、李学杰的工资中每月增加了 80 元。这是局里新推出的一项政策,为通过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英语水平考试获得高级证书的科技人员发放的外语津贴。为了尽快跟踪世界海洋地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 2003 年开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始加快培养精通地学专业,具有国际合作能力、外语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并明确将外语水平作为高级技术岗位聘用的必备条件。截至今年 8 月,全局已有 108 人通过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其中 28 人获高级证书。
马申达局长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他们这个局拥有 1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 5 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得者,还有一批在全国海洋地质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副局长温宁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金锤奖”,现在是国家“ 863 ”计划 “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 责任人。总工程师杨胜雄在 中国大洋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研究领域中,担任“资源勘查与评价”项目首席科学家。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所所长邱燕是首 届黄汲清地质科学奖的获得者。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嘹亮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所长白志琳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副总工程师张光学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银锤奖”。副总工程师吴能友、张明等 10 位科技骨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首批优秀中青年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带动着海洋地质事业正不断地向高科技领域进军。 2005 年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 国家“ 863 ”“十五”计划的研究课题经过 5 年的技术攻关,终于顺利完成了。 副局长 温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亲自担任课题责任人的 “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 研究集成了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和无井约束储层物性预测技术等, 获得了以刘光鼎院士为组长的科技部“ 863 ”项目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认为“课题的主要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社发出消息,评价这一技术成果的获得“ 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有望从现在的陆架浅水区时代大步迈向深水区时代” 。中国要发展高科技,必须要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由 副总工程师 吴能友 博士担任课题责任人“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研究 ,经过 12 次的海上试验和无数次的技术攻关,获得和发布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5 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8 项。 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系列 , 为在我国海域实施这一新能源调查提供了迅捷、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永远需要固守的是创新。”这句话成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改革发展的通用语。 2002 年,他们投入上千万元完成了调查船的大容量地震震源系统改造后,当年成功开展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海上试验,并迅速投入到国家油气新区的勘探项目之中。 2004 年、 2005 年,又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海豹”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 三维地震导航后处理极其配套系统、地震电缆尾标定位系统、三维地震导航处理软件系统、 EM1002 多波束系统等……,先进的设备,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备了国内一流,能适应近海、远海、远洋的综合调查能力。
10 年前 , 他们花 2000 多万元外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 SEABEAM 多波束全覆盖海底地形测量系统 , 技术人员抓住外国工程师上船安装、检修的机会拜师学艺,在国家“ 863 ” 计划中显露了身手。在由国内多家海洋工作单位、 12 艘调查船参与的国家海洋勘测专项任务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1/3 。这套设备还在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得益于有效开发、精心维护和高效使用,这套设备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引进最早、使用年限最长、工作效率最高的设备。由此,一些国外海洋地质调查设备供应商认为,打开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大门,就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2000 年 , 美国某公司以前所未有的优惠 30% 的价格,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出售了一批地震电缆,通过精心使用,这套设备的调查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验证,该公司又相继向我国其他单位售出了 6 条电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引进的“海豹”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中浅水多波束测量系统等调查设备,也都在国内其他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
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停泊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四艘地质、地球物理、钻探综合调查船,蔚为壮观。马申达局长告诉记者,他们在建的一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地质调查船将于 2007 年下水,届时,这支海洋地质调查的联合舰队将如虎添翼。我国几位“老海洋地质”们更是感慨万千: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这样精兵加现代化的队伍,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乘风破浪,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