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共和国递交一份满意答卷
——来自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纵深报道之三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 立 王堡垒
发布时间:2012-11-15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和基础。而基础性地质工作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可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先行的先行。
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近一年来在地质调查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方面有哪些思路与部署?社会普遍关注。
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新进展——中国地质找矿进展”专题论坛座无虚席。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查明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圈定找矿有利地段、发现矿化线索、为找矿指明方向为主要任务,以实际行动和在相关领域的探索,向共和国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磁法测量、区域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等。
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从天上到地下同时展开。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的全面覆盖。
截至2011年,全国新一轮1∶25万区调修测更新面积达到50%,1∶5万区调由大调查前的18%提高到24%。全国1∶20万航磁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和区域化探工作程度分别从地质大调查之前的49%、31%、48%,提高到现在的56%、45%、59%。
“2012年完成1∶5万区调23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已完成区域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3%。完成1∶25万区调修测20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89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61%。完成1∶5万航磁调查30万平方千米,累计覆盖385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40%。完成1∶25万区域化探19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619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64%。”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张海 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这一组数据。
据他透露,2011~2012两年已完成1∶5万区调60万平方千米,重要成矿带工作程度提高了17%。全国首批47片整装勘查区的1∶5万区调工作已基本完成。
支撑找矿作用凸显
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对找矿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
近年来,通过区域调查,发现的尼雄特大型富磁铁矿,铁矿资源量达数亿吨;发现的新疆新源林场金矿、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等多个矿床(点),达到大中型以上规模。
“通过2012年的地质工作,目前已圈定出一批找矿有利地段。”张海 表示,区调新发现370余处矿(化)点和找矿线索;物化探调查新圈定航磁异常2100处,查证异常164处,见矿(化)30多处;新发现化探综合异常800处,查证异常近300处,见矿(化)160处。
与此同时,遥感还为矿政管理提供了高新监管手段。
据介绍,目前掌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全国重点矿集区进行了矿产卫片遥感解译,提取的矿产疑似违法开采图斑,可有效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
创新理论成就典型
除了突出的“硬”工作成绩外,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还在地质理论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事例。
张海 介绍,先进实用的星-空-地一体化、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实现了快速精准的地质填图,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覆盖,完成了177幅1∶25万高精度数字化的地质图,获得了海量新数据,被誉为我国地质工作的里程碑;编制了青藏高原空白区第一代1∶150万系列地质图,解决了前寒武纪基底性质、陆块群归属、洋陆格局、造山类型、成矿地质背景等重大地质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构造格架重建、岩相古地理恢复和陆块聚散过程研究,从全球构造视角再塑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历程,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这些创新性理论成果,改变了“西方模式”主导青藏高原研究话语权的局面。
三维地质试点顺利
地质调查由二维转变为三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地质调查工作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2012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了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进程,促进地质调查中多学科途径以及多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部署开展了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促进调查与研究的深度融合,开辟新空间,切实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现实问题,提升地质工作支撑作用和服务能力。”张海 如是表示。
目前,2012年开始并启动的12项试点工作项目取得了初步进展。
通过对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地质调查,对龙门山逆冲带下腹深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四川盆地深部三维速度模型,以及横穿龙门山构造带和松潘-甘孜地块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模型。通过对本溪-临江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查明了地层、构造和岩体的地下地质结构,结合高精度地球物理测量,初步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发现鞍山-本溪地区覆盖区及逆冲推覆构造下存在巨大铁矿资源潜力……
不断开拓找矿空间
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需求迫使人们瞄准深部。
“随着地表、近地表矿的查明,只能开拓第二找矿空间,向深部寻求更多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矿产二处张生辉表示,新机制要求公益先行,公益性地质工作则必须率先开展深部地质探测和深部资源勘查。
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深部矿产远景调查。
而在他看来,目前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条件具备,一是成矿理论和矿床模式认识已经可以指导2千米以内深度的找矿;二是钻探等技术进步使2千米以内的三维建模和深部找矿成为可能;三是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提供了研究手段;四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提供了深部矿产远景调查选区基础。
对此,他认为,深部矿产远景调查定位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以铀、铁、铜、铝土矿、钾盐、金、铅锌为主攻矿种,兼顾煤炭、锰、铬、镍、钨、锡、锑、钼、金刚石等重要矿产,要优选一批找矿潜力大的已知矿集区和覆盖区为深部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区。
国际合作有新进展
当前,地质工作国际合作网络不断完善,合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连云长介绍,目前,该局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70多份合作协议,与美国等开展全球的区域调查评价,与欧洲开展地质环境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家主要开展资源潜力评价、信息共享、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
“此外,我们还和国际组织机构合作开展区域性、全球性的编图工作。”连云长还重点提到,国际合作的重点是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勘查方法和技术、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防等方面的合作。
记者了解到,仅在基础地质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已开展工作近6年的亚洲1∶500万填图工作,并与澳大利亚合作,针对如何提高地质调查的效率和水平等,开展了合作研究。与法国等机构合作,采用先进的调查技术,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与美国合作开展环太平洋区域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并合作开展了全球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而在矿产资源方面,自去年开始,中美合作开展了环太平洋区域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此外,2003年合作开展了为期10年的全球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该项目目前基本结束;2012年,启动了新一轮合作,探索区域成矿规律的本质要素。另外,还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以区域地球为主的研究。
除此之外,中蒙、中塔、中阿、中秘、中老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