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 新时期地质人

“522”模式助推找矿重大突破——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

来源:中国矿业网 作者:王琼杰 发布时间:2011-07-28

    如何才能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自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并明确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规划以来,对此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对其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提升而总结出的“522找矿模式”,是一个颇有见地和深度的探索。
  陈毓川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勘查工作,在锡、钨、铁、铜、金等矿床,桂北、宁芜、南岭、阿尔泰地区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等研究领域和矿产勘查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去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郑州召开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提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后,陈毓川院士就对如何实现找矿突破进行了探索,并于今年4月举办的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理论技术方法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了“522找矿模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522找矿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陈毓川院士。


  记者:“522找矿模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陈毓川:“522找矿模式”中的“5”包括地质工作程度和已有的地质资料、地质找矿理论、探测技术方法、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预测、资金与工作量投入;第一个“2”是指政府政策与管理、工作社区社会环境;第二个“2”是指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人员及团队素质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九大找矿突破因素又分三类,第一类5个是客观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用不用、如何用好是关键;第二类2个客观的工作条件及外部环境,是政府部门的主观因素;第三类2个是找矿单位的主观因素。
  地质找矿是一项应用知识与技术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工作,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任何矿藏都有它的个性,都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子可以套用,必须要创立适应于本矿床的成矿规律。同时,找矿的实践性很强,跟老中医把脉一样,要逐步积累实践经验。
  实现找矿突破要有物质前提,对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潜力的评价,过去已做了很多工作,可以说我国除少数矿产如金刚石、铬铁矿、铂属矿产等资源潜力不明朗外,绝大部分矿产都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因此,在我国找矿突破具有物质前提。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提出了“522找矿模式”。
  

    记者:“522”中的“5”代表的是客观因素,您认为应如何充分利用好这5个因素?
  陈毓川:一是工作要以已有的地质工作程度为基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找矿工作一定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可以用新的思路来重新估量和开发这些资料,使之成为新的财富。所以要收集、利用好已有的地质资料,用新的知识来分析、开发。
  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成矿理论与找矿经验。已有的地质找矿理论和找矿经验,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构造环境与成矿、地质建造与成矿、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成矿系列(成矿系统)与找矿、经验性的地质找矿标志等。必须要自觉地、尽量多地学习掌握、灵活应用已有的成矿理论与找矿经验。但是不能为之所限,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发展,甚至要对一些理论进行否定,创立新的理论。
  三是用好探测技术方法。探测矿产的技术方法发展很快,海、陆、空,地、物、化、遥、钻、槽、井、坑探测技术都可使用。关键是三条:一要有的放矢,对不同的矿床类型、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要应用对应的有效探测技术方法;二要应用最佳探测技术方法组合,这种组合不在多,而在有效;三是对非能源急需矿产要加大深部探测,加大到地下1500米~2000米,加强深部探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四是加强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研究与预测。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及多种探测技术方法取得与成矿有关的多元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将之与已有矿床模型对比,进行科学的转化,提取可能存在矿化体的矿化性质及位置的综合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的成矿预测(确定资源潜力与找矿远景区、靶区)。
  五是资金与工作量的合理投入。根据我国的情况,矿产勘查与开发可分阶段投入,亦可一投到底,国家投入的强度应当按国家需要来确定。对国家急需的矿产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一投到底,加快勘查开发速度。
  每个项目都要投入资金和工作量,分阶段的投入是地质勘查工作规律所决定的。勘查工作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对经过预查、普查资源前景好又是国家急需矿产的矿区,应该继续进行详查、勘探,一投到底,中间不要停顿。对国家最急需的矿产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从找矿发现到开发利用,正常来讲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要加快其勘查进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勘查工作不停顿。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矿区就是这样做的,当时是国家一投到底的。目前,按照找矿新机制的要求,可以国家投,也可以是国家跟企业联合投,也可以企业投。
  这五个方面是客观因素,关键是能否用好,只要用好了,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记者:“522”中的第一个“2”代表的是地质找矿两个客观的工作条件,而这两个条件又是政府部门的主观因素。您认为政府应如何来保证和促进地质找矿工作?
  陈毓川:
政府政策与管理是矿产勘查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涉及的大政策有: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国家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加强矿业秩序管理;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等。当前有几个具体政策需要考虑。一是为充分调动找矿单位积极性,亟须完善地勘基金;二是初始探矿权坚持申请登记授权,不搞“招拍挂”一刀切或停止登记的办法。一个地区初始找矿或者以往找矿找不到,又退回国家的区域,尚不知有什么矿,不存在“招拍挂”的基础。
  目前矿权管理,特别是探矿权管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调动找矿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找矿主力军作用,更好地进行转制改革,是探矿权管理中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
  同时,工作区社会环境是地质工作的保证。一些地区地方政府、群众对矿产勘查欢迎支持,因此,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地方却苛捐杂税甚多,对勘查单位索取高额赔偿,甚至阻止勘查工作,让地勘单位非常头疼。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需做不少的工作。

 
  记者:最后一个“2”指的是找矿单位的主观因素,您认为如何来发挥好找矿单位及人员的作用?
  陈毓川:
最后的两个因素是矿产勘查的科学组织管理、承担工作的人员及团队素质和创造性工作,这是找矿单位的主观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前面的七项因素都具备,这两项不行,找矿也很难成功。
  在勘查工作的科学组织管理方面,过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勘查工作部署上,应该继续坚持以下的经验:第一,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区域性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异常、矿点检查验收与点上矿产勘查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第二,区划、区调、科研、物化遥、矿产勘查五统一部署。第三,部署重点成矿区带,并兼顾一般。现在全国已部署19个重点成矿区带,并开展工作。其中重中之重是5个。有主次,但还要兼顾一般,因为在重点成矿区带外,亦存在成矿条件优越的区块。第四,近年资源危机矿山勘查成果突出,成功率在80%以上。他们在勘查工作中提出“地质综合研究定方向,物化等探测定靶区,钻坑工程去验证”的经验,值得老矿山推广应用。第五,亟须组织不同规模的勘查会战,加快勘查进度,实行勘查开发一体化,尽早开发利用,降低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矿产勘查工作部署的关键是: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区划工作是科学部署的基础;异常、矿点筛选与查证是核心工作,要加大力度,使之成为勘查工作的重要部分,能有计划与经费的保证;普查是勘查工作的关键环节;科学研究工作要贯穿于勘查工作各个阶段,做好安排;按勘查进程、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部署;处理好矿产勘查组织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需要整体部署,有效勘查,加快进度。目前,矿产资源勘查还面临在勘查区域内矿权分割的难题,这是组织管理方面的难点,需要互相协调配合,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建立多赢的新的勘查运行机制。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在承担工作的人员及团队素质和创造性工作方面,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充分发挥全国地勘队伍找矿主力军作用;二是组织团队要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三是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向每一个工作者明确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建立定期汇报研讨制度,项目设计中要含综合研究项目及经费;四是地勘局、队应加强综合研究工作,定期召开找矿及科技成果、工作部署交流研讨会,有目的地组织青年骨干外出考察相关矿床;五是重要成矿区带由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组织相对稳定的研究组、队或室与地勘局、队结合,长期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研究、交流、研讨,形成制度;六是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各省级国土资源厅、地勘局要加强对地质矿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训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要形成制度化,并列入地质工作计划,保证经费;七是产学研结合,矿产勘查工作要有目的地组织、邀请科研、教育单位科技人员参加,并进行定向研究,定向培养人才。最关键是培育年轻地质人员从事地质工作的事业心,树立光荣感、责任感,增强他们对于地质探索的兴趣。要从学校就对他们这些方面进行培养。要提高地质找矿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有资源潜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522找矿模式”,找矿突破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