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十而立”,却是岩溶生态工作的“老同志”,在我国西南广袤的岩溶山区到处留有他的足迹。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与石漠化研究室副主任罗为群。
岩溶山区攀登科学高峰
作为一线地质科技研究人员,罗为群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在野外工作。在野外的他,常被同伴称为“超人”。
在西南岩溶峰丛山区,峰丛石山坡陡,坡度大多在50度以上且无路,坡面大多为浮动块石,非常危险。为了掌握第一手岩溶地区生态与石漠化资料,罗为群要经常攀爬高差300—500米的峰丛石山作地质调查。碳酸盐岩石表面布满尖锋石牙,一不小心就把手刺破、扎进脚板,通常爬上一个山头要花上2个多小时,下山时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样品。一次,罗为群不小心踩到了浮动的石头,从山上滚了下来,所幸伤得不重,但右手臂上却永久留下一条4厘米长的疤痕。
尽管危险,尽管辛苦,但罗为群如“超人”一般毫无畏惧。也正是这种几年如一日勤奋忘我的工作,罗为群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主持承担了5项科研项目,以骨干成员身份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撰写项目报告30多份,研发岩溶石山区生态重建实用技术规程9个,申请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6部。
在2008年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中,罗为群被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授予“先进个人称号”;以骨干成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010年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青年。
为山区百姓引来“幸福泉”
常年工作在喀斯特贫困山区,罗为群对贫困山区百姓生活的疾苦有着更真切的体会,帮助那里的人们脱贫的信念也更为强烈。
罗为群经常深入农户,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向他们讲解石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宣传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经验,引导老百姓树立起治理石漠化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仅2005—2006年水土流失考察期间,罗为群野外行程达1万公里,考察了21个国家级贫困县、80多个贫困岩溶石山村,挨家挨户走访了100多农户。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罗为群每次出野外都住在村子里,与农户同吃住。在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示范区,他一边从事研究,一边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村民进行表层岩溶泉水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传授优质水果、药材、牧草等先进种植技术,耐心指导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的技术方法。
广西平果县布午屯村,以前一到旱季都要靠当地政府送水解决饮用水。2009年,为了在旱季来临之前为百姓建好饮用蓄水柜,罗为群带领几个研究生,顶着烈日加班加点在野外测量。两三天人就被晒得脱掉了一层皮。白天忙测量,晚上加班整理数据。因为村子比较偏僻,晚上经常停电,为了赶时间,罗为群就带领大家在烛光下绘制图件。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布午屯饮用水供水方案设计,最终赶在旱季来临前完成饮用水工程的施工,修建蓄水柜800立方米,安装引水管3000多米,引来岩溶泉水,解决了全屯300多人、1000多大牲畜的生活用水以及100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尽管在2009年底至2010年春西南遭受特大干旱灾害,布午屯的蓄水池都是满满的。
目前,罗为群研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和表层岩溶水利用技术,已经向周围几个乡镇辐射推广。在罗为群的倡导和带领下,果化示范区已经自发成立了农村合作社,推广种植火龙果500多亩,封山育林、植树造林800公顷,至2010年底,火龙果每亩收入过万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年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3万多立方米,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提高了10-20倍,节约水肥50%以上,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20%,直接受益老百姓达到2000余人。
忘我工作任劳任怨
罗为群所在的岩溶生态与石漠化研究室人员少、任务重、项目分散,在自身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部门大量事务性工作。而这些工作,经常是靠挤时间、加班加点完成的。
2010年3月,正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立项阶段。此时,岩溶所获得新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该项目共涉及8个工作项目。为了能及时提交项目设计材料,罗为群放弃了一直梦寐以求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会,主动承担了繁杂的预算编制工作,连续几个通宵,困了就用咖啡提神,饿了就啃一包方便面充饥,最终8个工作项目和1个计划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按时完成。
撰写水土流失考察报告期间,因需要处理的图件数据量大,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困了就趴在办公桌小睡一会,醒来又继续工作。后来干脆搬一床席子直接睡在办公室。他就这样以强大的毅力和体魄,持续奋战了1个多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罗为群常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岩溶石山区如贵州茂兰的喀斯特森林,四季常青,绿水常流……他正在以实际行动为了他的梦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