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强是广西地质勘查总院的水工环地质业务主管、高级工程师。抗旱应急打井期间,他是隆安县抗旱应急找水打井的技术负责人,为隆安县抗旱应急找水打井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作为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地矿局抗旱应急找水打井技术专家组成员,参与全局抗旱应急找水打井的质量检查和技术协调工作,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专业+经验”引来开门红
2010年3月22日上午,接到参加抗旱应急找水打井的紧急任务后,黄桂强当天下午就赶到隆安县相关部门了解灾情,天黑之前便开始了实地调查。当天晚上,他和隆安抗旱工作组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制定找水方案。
为了提高打井命中率,必须掌握大量的科学依据,黄桂强和工作组成员不停地奔走于各干旱村屯和山岭之间。他认真查看地形、测量岩石裂隙、深入旧井和洞穴查看地下水情况,仅在丁当镇短短的10天内他就爬了6个溶洞。黄桂强说:“找水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通过对地层、岩性、微地貌等作大量调查,掌握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数据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以后的找水打井留下依据,通过物探技术与地质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是目前找水打井的最好办法。”
3月23日上午,在隆安县更也屯,这是一个有着800多人的缺水大屯,祖祖辈辈就靠着一口井供应饮水,唯一的这口井水量很小,20吨的水泵抽半个小时就没水了,村民们一直饱受缺水困扰。大部分村民只能去两公里外的丁当镇买水,然后用牛车拉回来,以解决基本的饮用水问题。“这里真的太需要水了!”黄桂强决心在这里打一场漂亮仗,来个开门红。他和工作组的同事们商量了具体的行动方案。说干就干,找水必须进行微地貌调查,有岩洞就钻,他带头钻岩溶洞穴,沿着只有40厘米高的岩层裂隙爬行了几十米,寻找地下水的蛛丝马迹,观测溶洞内岩石的发育方向推测地下河的流向,查看地下水出水口状况。调查岩洞以后,他又详细观察周围地貌并布置物探工作剖面和“对称四级”对比。随后,他又查询了1∶5万地质图,在离溶洞0.5公里的玉米地里确定了隆安第一口井钻探孔位。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加上丰富的找水经验,确保了隆安第一口井喜获成功,经过12天的钻进,到81米处终孔,出水量每天达288吨,解决了全屯800多人的饮水困难。在进入隆安县旱区短短的20多天里,黄桂强和他的同伴们实地调查了24个缺水村屯30多个水源点,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12个村屯的井位。
经过黄桂强和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隆安县施工的第一批5个钻孔全部见水,实现了开门红。其中4个钻孔涌水量达到或超过240吨/昼夜,解决了当地6个村屯4000多名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
战顽敌,不达目的不罢休
丁当镇白马村合塘屯地处白垩系砾岩分布区,地下水贫乏,找水难度极大,前人打的十多口水井均无水,这块土地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在水文专家眼里这里是找水打井的“禁区”。“屯里有一个1998年就建好的水塔因为缺水到现在一直没使用过。”屯长在介绍情况的时候,眼睛里流露的满是期望,“你们是专业的队伍,我们有希望了!”黄桂强身感肩负的压力和责任的重大,“我们一定尽力,请村民们放心!”他最初考虑能不能打穿砾岩,发现不远处有灰岩出露,就布了一条物探剖面,物探结果显示下面是超过90米的泥岩,又到附近山上调查发现在泥岩露头,不可能打穿,他的心都凉了。这条路不通,他开始考虑第二套方案,在这里寻找裂隙地下水,经过区域地质分析,认为有断层从屯中通过。于是,他布置了一条物探测线,主要寻找断层。辛苦了一天,终于在41米至45米处找到了断层破碎带,钻探施工结果,涌水量达到240吨/昼夜以上,解决了该屯1430人的用水困难。他们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钻劲、韧劲一举攻克了合塘屯缺水10多年的“历史难题”。
起死回生的战斗
在丁当镇森岭村白沙屯,钻井施工没有发现溶洞,第一次抽水试验仅两分钟就抽干了,用空气压缩机洗井,喷出来的全是黏糊糊的泥,把出水口都堵住了,只能一次次地人工进行清理。抽不出水来,当地群众很着急,黄桂强也觉得没法交待。按常规这口井就应该报废了,黄桂强经过反复察看岩芯,认为是有大量的泥沙在“做祟”,钻孔浅部溶洞被泥质全部充填,导致水流不出来,只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这口井还是有救的。原来这口井在终孔作抽水实验时,钻井施工人员凭过去的“老经验”,把井里的30米筛管拔起后再抽水造成泥沙堵井,他果断决定重新下30米工作管再抽水,抽了12个小时后水又小了,他又派人把水泵慢慢提上来再抽,抽一段时间又没水了,这说明出水口被堵了。紧接着他们又调空气压缩机反复洗孔,洗孔时在钻杆上加混合器往井壁两边洗,结果连续抽水一个多星期仍然有水。就这样,在黄桂强和工作组的努力下,同时采取扩孔、下管、空气压缩机洗井等措施进行处理,经过10多天的奋战,这口井终于起死回生。成井后涌水量达到312吨/昼夜以上,解决了白沙屯850人的用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