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概况

来源:中国地调局 发布时间:2015-06-29
1999—2014年,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20亿元,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次,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精心实施了全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调查比例尺为1:25万,每1km×1km的网格(即1500亩)布设1个采样点位,每个样品分析测试54种元素指标,调查土地总面积150.7万平方千米,其中调查耕地13.8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0.31亿亩)的68%。同时在重点地区完成7.5万平方千米的1:5万调查和局部地区1:1万调查评价示范。
  与以往以光温(气候)生产潜力、耕层厚度、坡度等物理因素为基础进行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物理因素评价)不同,本次调查依据土壤所含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对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对60多万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高精度测试,获得了3000多万个数据,建立了全国和31个省(区、市)土地的地球化学动态数据库,并据此对我国耕地的地球化学总体状况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发现了一批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资源。
  1、调查发现5244万亩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另外在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
建议科学编制实施富硒耕地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促进富硒耕地可持续利用。
  2、调查发现12.72亿亩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占调查耕地总面积的91.8%,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区、东北区、京津冀鲁区、西北区、晋豫区和青藏区。
建议对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实施严格保护政策,将其作为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主要对象,采取必要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强化污染防控,实现无污染耕地的永续利用。
  3、调查发现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5.7%,覆盖面积7899万亩。污染或超标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湘鄂皖赣区、闽粤琼区和西南区。
建议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开展污染耕地地质调查工作,对污染耕地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
  4、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加明显,有机碳总体也呈增加趋势,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耕地有机质明显下降、土壤酸化和碱化加剧等问题。
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对北方耕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降低人类活动影响,使区域耕地状况显著好转。
  5、本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获得的大量国情数据翔实系统,不仅为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在支撑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充分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信息,加大成果的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
  6、本次调查从宏观尺度初步掌握了调查区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建议加快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机制,紧紧围绕土地管理的重大迫切需求,加大地质调查力度,提高调查精度,扩大调查内容,全面完成全国耕地的1:25万调查,系统开展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调查,建立国家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使地质调查成果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立法、土地利用规划、“三条红线”划定、特色土地资源开发、优质土地资源保护和污染土地整治修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