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全国地质资料工作60周年座谈会 > 地质资料工作60年回顾
一、地质资料法规体系初步建成
为保证全国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早在1953年地质部就颁发了《地质勘查报告汇交暂行办法(草案)》,经过实践、修改和完善,1963年国务院下发《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标志着地质资料管理纳入了国家法制体系。
为配合《矿产资源法》(1986年)的颁布实施,1988年,国务院重新批准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了《地质资料有偿使用办法》等配套的法规。
2002年,国务院又新发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首次将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纳入汇交管理范畴。为配套《条例》完善地质资料法律法规体系,国土资源部围绕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汇交不及时、欠交较多、保密影响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以加强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出台了《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关于做好涉密地质图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等制度,加强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特别是2010年出台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和2012年出台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的通知》,明确了“十二五”以至到“十三五”期间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方向、任务和重点。
二、地质资料积累日益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地质工作投资超过7000亿,形成海量的地质资料。截至2011年底,仅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就达402万种,全国各基层地勘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上亿件和重要钻孔岩心数亿米。
成果地质资料馆藏范围最广、门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是全国地质资料馆。截至2012年6月,馆藏量达到128048种(其中全国馆资料114355种,地调资料4300种,地调项目管理档案9393种),馆藏电子文档74495种。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现保存254份实物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7米岩心、9005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心和区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钻岩心岩屑和“金钉子”标本等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
三、地质资料保管条件日益完备
1952~1964年,全国地质资料局从六铺炕到百万庄、地质部西楼到博物馆楼先后搬了4次家。1965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甘家口修建库房,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2008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甘家口重修了库房。
2004年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成了现代化实物地质资料库,实物库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可存放岩心60万米,实现了立体存储和自动化管理,规模和设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建成了大标本园和实物资料展厅,为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提供了基础。
近几年,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全国各级政府重视地质资料馆藏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积极新建或拟建资料新库房。安徽省财政投入5.4亿元新建安徽省地质资料库房,总建设规模50000平方米。其中,实物地质资料库30000平方米,原始地质资料库4000平方米,成果地质资料库7050平方米,科普展示用房4000平方米,数据中心用房3000平方米。内蒙古地质档案馆、北京市地质资料馆迁入新的办公地点,电子阅览室,办公等条件也随之改善。上海、山西、天津等少数几个省(市)已经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库房。
全国各级馆藏机构为了加强馆藏资料管理和保护,全国馆和河南、安徽等省安装了电子密集架,河南、山西、贵州等省购置电子温湿度机、消毒柜等先进的防护设备。为了提高资料服务水平,吉林、重庆、安徽等省(区、市)配备了工程复印机,浙江、广东、广西、甘肃等省购置了触摸屏。为了扩大宣传,山东等省购置了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近期,各馆藏机构重点是购置与数字化、网络及对外服务相关设备。
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
60年来,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地质资料日常服务数量持续增长,网络服务能力日趋增强,扩大内需和抗旱救灾应急服务取得成效。
1 窗口借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窗口借阅服务是地质资料一种重要方式。几十年来,全国各级资料服务部门为利用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览条件和借阅、复印等服务,得到广大阅者一致认可。仅2011年度,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通过传统服务窗口为4万多人次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提供地质资料利用达19万份次(332.4万件次)。
2 网络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200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断加强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建设,网络服务能力日趋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在地质资料服务方面成为主导。2010年~2011年,累计有近15万种图文地质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浏览服务,全国地质资料服务网站点击总量超过400万次。
3 地质资料专题与应急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地质资料专题与应急服务需求十分旺盛。从2009年开始,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主动调研,掌握需求,积极开展为“双保工程”服务工作。2011年度,全国地质资料馆,辽宁、河南、山东、福建等5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被评为 “双保工程服务”成效显著单位。
面对我国发生的汶川地震(2008年)、玉树地震(2010年),以及西南五省(2010年)、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出现的严重干旱,全国各级馆藏机构主动为抗震救灾和抗旱救灾提供应急服务。全国地资料馆、山东省地质资料馆等先后被评为抗旱救灾先进单位。
为了满足找矿突破的需求,全国多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集成资料信息,开发整装勘查区服务产品。
五、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果
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都是使用手工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原地矿部1996年进行“地质资料光盘存储试验研究”开始,拉开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序幕。1996~2001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项目、“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向全国推广。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研制相关标准推动全国开展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建立基础比例尺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取得实效。近两年,国土资源部全力打造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五大平台,一个支撑”。“五大平台”包括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油气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和全国钻孔数据库,一个支撑是地质资料业务管理系统。全国统一部署与应用“五大平台,一个支撑”必将大幅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
六、初步构建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由国家、省、市、县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地质资料行政管理体系,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组成的地质资料馆藏体系,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当前,随着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地质资料管理机制上积极探索向市县延伸。2012年,国土资源部进行机制创新,将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纳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范围,建立了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委托管理体系,随着首批13个委托保管单位挂牌,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由33个增加为46个。同年5月,来自国土资源、地质调查、武警黄金、油气和核工业五大部门近60家地质资料服务窗口单位,共同开展联创齐争活动,全国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更好地服务找矿突破和双保工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