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1


团队带头人:梁彬,研究员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项目

  1.主要研究方向

  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

  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古岩溶)形成机理;

  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形成与演化地质模型;

  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预测与评价;

  碳酸盐岩对页岩气成藏控制作用机制;

  碳酸盐岩对页岩气勘探与开采的影响。

  2. 代表性研究项目

  ⑴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

  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模式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机制研究”;

  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

  ⑷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塔河油田主体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研究”;

  ⑸中国石油科技攻关项目“轮古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

  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

  ⑺中国石油科技攻关项目“塔中Ⅱ区鹰山组层间岩溶储层展布规律研究”;

  ⑻地质调查项目“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油气地质调查”专题:“雪峰山西侧岩溶与白云岩储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

二、研究成果

  1. 建立了碳酸盐岩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

  以碳酸盐岩中的古岩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适合碳酸盐岩油气藏岩溶储层研究方法,在古地质、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和古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球化学分析、古地貌恢复和地球物理探测等综合方法,识别古岩溶;利用古岩溶形成条件、古岩溶地貌类型、古岩溶形态特征及深岩溶作用机制等现代岩溶理论研究古岩溶发育分布对油气储层的控制规律,对宏观的—微观的、裸露的—埋藏的、溶蚀的—充填的岩溶形态进行成因组合分析,系统研究古岩溶区域上分区差异性、垂向上分带性、时代分期性,建立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形成与演化地质模式,实现了对油气聚集有利的岩溶储层预测,在岩溶型储层成因机理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新进展,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取得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掌握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发育与分布规律,为岩溶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分别建立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演化模式(发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探索了碳酸盐岩古岩溶识别方法,揭示了古岩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规律(发表于《地球学报》,2004,2006)。近年来发表碳酸盐岩油气方面的核心论文20多篇。2015年获“一种地貌恢复方法和装置”专利、“一种碳酸盐岩溶蚀过程模拟试验装置”专利。

特别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中,在恢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古岩溶地貌基础上,深入研究塔河-轮南、塔中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建立了塔河-轮南、塔中油田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并利用表层岩溶理论,指导井位部署10多口井,均获高效井。塔河油田四区古岩溶研究成果为该区勘探部署和油藏二次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团队带头人

  梁彬,1963年7月9日出生,广西博白县人,研究员。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专业,学士。1985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以主要成员或负责人参加了60多项地调与科研工作(其中:国家计委重点项目2项、“八五”攻关项目1项、“九五”攻关项目1项、部定向基金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重点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7项、中石油重点科技项目8项、中石化科技项目1项、横向项目30多项),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编写项目成果报告30多份,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次。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岩溶地质、岩溶水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古岩溶与油气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