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全球岩溶国际合作研究与IGCP25年

发布时间:2016-05-31


学术带头人:章程,研究员

一、项目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以及季风气候水热配套4个条件,岩溶发育完好,类型多样,使其在国际上有范例性。

  自1990年以来,由我国科学家袁道先院士提出申请,岩溶地质研究所为主持单位,IGCP连续实施了五个国际岩溶地质对比计划项目。这五个项目分别是IGCP 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IGCP448“岩溶地质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全球对比”(2000-2004),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2005-2010),及IGCP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2011-2015)。为国际岩溶学术界(含IAH、IGU、UIS的岩溶委员会)提供了共同解决最紧迫的岩溶资源环境问题的机会,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引入现代岩溶学,有力地推动了岩溶学科的发展,也为在中国桂林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项目的成功执行,一方面将我国岩溶地域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提出岩溶动力学理论和一整套岩溶地球化学监测技术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完善与发展,并引领岩溶形态组合与环境变化国际对比、全球变化与岩溶碳循环、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等前沿研究领域;同时通过IGCP平台形成广泛且稳定的国际岩溶研究团队,约40个国家的200余位科学家与管理人员参与到每个项目,开展富有成效的双边与多边合作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岩溶学科带头人。目前,岩溶所一人进入IGCP科学委员会成员,一人成为IAH岩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席。

  鉴于5个岩溶IGCP项目的成功执行,2012年岩溶所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巴黎IGCP成立40周年庆典与成果交流会,并代表IGCP五大领域之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作大会发言。

  岩溶IGCP项目执行经验表明,有利于国际合作团队的形成,学科引领,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开展双边与多边合作,也有利于利用国际智力与技术解决国内与岩溶相关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服务社会,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IGCP448),岩溶碳循环与应对气候变化(IGCP379)等。

二、项目负责人

  章程:1965年9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国际地学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岩溶地球化学、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水文地质与土地利用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四项部(委)重点或专项项目及岩溶IGCP项目,开展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对修正全球碳循环模型具积极意义。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长期参与岩溶IGCP项目和由此延伸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与国际同步开展水生植物碳汇效应研究,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曾多次获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