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近年来,北京市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探索形成了以“走、转、改”为主旋律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三部曲”,有力促进了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走改革创新之路,创建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立由监察部牵头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选择北京等8个地区和6个部委开展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北京市政府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试点,强化理论研究,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体系,提升了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为政府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创建“三效一创”评价体系。市级机关评价体系以“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创新创优”为主要内容,设置8大指标、13项考评进行评价;区县政府评价体系以“战略绩效、行政效能、服务效果、创新发展”为主要框架,涵盖10个评价维度、24个评价层面、37个评价要点。
二是构建扁平有序的组织体系。建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4个部门参加的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设立市政府绩效办和绩效管理监察室,组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分工协作、责任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网络。
三是形成闭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年初统筹编制《市政府绩效管理任务书》,并分别设置目标值、挑战值;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过程监控;统筹开展集中检查,并跟踪监察;年终组织开展多元评价和绩效“诊断”反馈,督促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整改内容列为下一年度绩效任务,形成了“任务制定——过程管理——多元评价——综合反馈——督促整改——绩效提升”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引导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在研究和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引导各级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对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考核,不断完善管理考评细则,较好发挥了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
一是设置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考核各区县在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增加值比重,旨在引导各区县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二是设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指标,考核各区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耕地保有量、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林木绿化率和污水处理率等,旨在引导各区县既注重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设置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指标,考核各区县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应用效果等,旨在引导各区县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近两年,各区县、各部门共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措施244项,经专家评审,139个项目被评为优秀创新成果。
改进工作作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实干兴邦,应从改进工作作风开始。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工具,打造更加高效务实的政府,绩效管理发挥作用正当其时。
一方面,北京市通过开展绩效管理,进一步整合了内部管理资源。在市区两级的评价体系中,设置依法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务员队伍建设、廉政风险防控等指标,将政府内部管理进行有机集成,克服管理碎片化,形成管理的“拳头效应”。2011年以来,北京市大幅度取消、下放、调整各类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共169项;完善投资审批大厅运行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展前置手续并联办理,大幅缩短工作周期,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监管,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步伐。
另一方面,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公众评价工作。每年,北京市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年度公众评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城乡居民和服务对象两大类,采取入户调查、电话访问、现场访问、网络调查、焦点座谈会、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包括政府部门履职情况、服务水平、整改效果等方面内容,公众评价权重在评价体系中最高,通过系统听取公众声音,帮助各区县、各部门改进工作、提升绩效。
另外,北京市以公众评价为切入点,启动“政风行风热线”民主评议,在首都之窗开通“纠风专项治理专栏”,并通过政务微博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加强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估等环节的社会参与,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治理结构,努力探索一条以绩效管理牵动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3年3月9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