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医生通过卫星网络信号与患者视频连线,完成病情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这听上去似乎挺新鲜,但却成为远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上真实发生的一幕。
一周前,水手吴振发出现高热、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随船医生对他进行了抗生素静脉注射等治疗。感冒发烧本就很常见,一般用些退烧消炎药物就好了。可经过连续三天的治疗,病情并没有丝毫好转。看着吴振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船医有点不淡定了,他表示,此次发热并没有明显的感冒症状,且船上并不具备血常规等化验条件,因此只能按常规的细菌感染治疗。对于病情得不到控制,船医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作为“海洋六号”船的负责人,船长蓝明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第四天,蓝明华果断决定与后方联系,启动远程医疗会诊机制。据了解,广州海洋局为了弥补调查船医疗条件的不足,去年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当调查船上遇到重大疾病等棘手的医疗问题时,可与南方医院的医生进行视频连线,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医生根据船上所配备的药品情况,选择了几种抗病毒药物,建议与抗生素双管齐下进行治疗。这一改变很快收到了效果,从第五天开始,吴振发的高烧开始减退,症状有所缓解,经过几天的巩固治疗目前已经基本痊愈,大家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出海执行调查任务,最担心的就是人员生病。”蓝明华显得心有余悸。据介绍,一方面,随船医生水平有限,目前大都不是执业医师,只能起到药品管理员的作用;另一方面,船上的医疗设备比较匮乏,药品种类也不多。因此,一些平时在陆地上并不要紧的疾病,在大海上应对起来难度要大很多,如果出现突发急病,更是会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感。蓝明华说:“去年‘探宝号’船一名船员突发急性肾结石,疼痛难忍、排尿困难,所幸当时正在执行国内航次任务,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把患者送到了附近港口城市的医院。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深海大洋航次,情况会更加糟糕。”在茫茫太平洋上,方圆上千公里可能连一个岛屿都没有,如果出现病情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想要赶到任何一个能提供医疗帮助的地方起码要花费三天的时间,期间还要向当地发出国际人道主义救助信号,进行多方面交涉,充满了不可预知因素,很可能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后果难以预料。“如果调查船的医疗条件能够得到改善,无疑是给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蓝明华说。
远程医疗会诊机制已经发挥了成效,未来,调查船医疗水平的提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远程会诊会受到网络通信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且医生隔空提供建议与实际观察治疗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与医院加深合作,邀请医生与我们一同走向深海大洋,相信专业的全科医生可以为我们的科考船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蓝明华说,调查船的科考队员们除了呼吸道感染、胃肠不适等常见病外,作业工程中受外伤的可能性也比较高,专业的医生可以根据调查船实际,更加科学地配备相关药品。同时,还可以为船员们的医疗保健进行系统性管理,提供日常体检,并做好关键区域消毒等卫生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调查船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