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在“海洋六号”上有一支优秀的船员团队,他们业务过硬,责任心强,各个称得上精英;他们驾驶船舶远渡重洋,为科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配合和保障;他们平均每年都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海上度过,以船为家,无怨无悔。记者选取他们中的五员大将,来展示这个团队的风采。
年轻而成熟,果断不武断的孙船长
提起船长这个称呼,如果你想到的是年纪大、胡子长、威风凛凛,那么“海洋六号”船长孙雁鸣就会让你大吃一惊。航次开始前,记者在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参加安全培训,有人介绍一个看上去30出头、不胖但很健壮、笑容可掬的年轻人,“这就是‘海洋六号’的孙船长。”记者心目中的船长形象便从故事书走到了现实中。
孙雁鸣今年38岁,1997年一毕业便走向深海大洋,从水手做起,历经三副、二副、大副各个岗位的锤炼,一步一个脚印,于2006年考取船长证书。2008年,年仅34岁的他升任海洋四号船船长,成为当时广海局最年轻的远洋船长。十几年来,北至北黄海,南至曾母暗沙,他几乎走遍中国所有的海洋国土,先后出过4次远洋。特别是去年的大洋第23航次,是海洋六号入列以来,也是广海局时隔八年后的首次大洋。在作业海区海况差,人员及船舶、调查设备尚在磨合等多种不利条件下,作为船长,他率船历经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出色地完成了首航大洋考察任务。这些经历让他拥有了丰富的航海经验,较强的专业技能。
孙雁鸣认为,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船长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条件,遇到突发或者重大事件时,才能做到处乱不惊,沉着冷静,根据科学资料进行理性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今年6月2日,“海洋六号”刚刚离开广州,3号台风“玛娃”就在菲律宾东部生成并向北移动,拦在“海洋六号”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台风完全离开再航行通过巴林塘海峡是一个办法。但孙雁鸣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发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天气从南沙群岛到东沙群岛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一味等下去,不仅将会遇到大风浪,还将延误为“蛟龙号”保驾护航的时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孙雁鸣经过认真分析,算准时机,果断下令向巴林塘海峡进发,正好使“海洋六号”从两股“恶势力”的空隙间穿过,安全顺利到达“蛟龙号”7000米海试工作区。
孙雁鸣一直推崇“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果断而不武断,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又不失人性化。去年大洋期间,用于浅钻、ROV(水下机器人)等高精度作业的动力定位系统的差分GPS连续几次出现四十多米的瞬间偏移,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昂贵的水下设备将是一个严重威胁。了解情况后,孙雁鸣果断下令暂停动力定位作业,并立即召集驾驶员等相关人员商讨对策,很快制定了动力定位操作应急预案,用科学的计划将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但果断不等于武断,在平时的管理上,孙雁鸣习惯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船上出台什么规定也总要试行一段时间,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行修改。
在他人眼中,孙雁鸣敢抓敢管,永远是一副沉着冷静的面孔,但在他内心,也有着柔弱的一面。新婚不久就远征大洋,孩子出生第二天早晨便匆匆出海,为了工作,他义不容辞踏上征途。孙雁鸣说,在海上,大风浪、苦闷、辛苦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家人的愧疚。“但没办法,既然我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干好这一行。”正是这位年轻果敢的船长,带着他的一帮兄弟,让“海洋六号”一次次创造辉煌。
经验丰富、平易近人的余队长
余天明是“海洋六号”的电气工程师,也是广海局船舶大队副队长,同时还是“海洋六号”的缔造者之一。
2002年,余天明被调入“造船办”,全职筹备“海洋六号”的建造工作,也从此和这艘船结下不解之缘。他全程参与了船舶的设计,特别是设备的选型与购买的招投标的全过程。“海洋六号”是国内最先进的综合调查船之一,在设计上并没有太多范例可供参考,很多细节需要事先考虑到。比如为了满足全船各类设备正常工作的需要,在电压上就要配备直流24伏、交流110伏、220伏、380伏和690伏等五种;比如为了减轻电力驱动变频技术产生的谐波对交流电机、助航设备和调查部们机密仪器等设备的影响,在变频器选择上就要考虑极为先进的24脉冲。2007年,“海洋六号”在武昌造船厂开始建造,余天明在武汉监造两年,直到船舶交付使用。
新船通常有四五年的磨合期,作为缔造者的余天明义不容辞地继续留在“海洋六号”,精心呵护着它。船上很多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余天明也是第一次接触,一开始,这些设备还经常“捣鬼”,故障频出。这时,余天明就查看图纸,钻研说明书,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故障。除了帮助“海洋六号”磨合,余天明还要培养一名年轻的接班人——电机员李华龙。在李华龙眼里,余天明并不是个严师,很少批评自己,总是放手让自己去做;但绝对是个恩师,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教会自己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还十分关心自己的生活。
不仅对徒弟关心,余天明对年轻人都十分关心,曾给常年出海的年轻人介绍女朋友,帮着他们找房子。他在船上坚决不搞特殊,平易近人,常说“我就是个电机员”,完全没有副队长的架子。根据工作安排,设备出现故障时,他才需要到机控室去,但他每天都会在机控室呆上几个小时,一方面现场观察设备运转情况,一方面及时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
工作至上是余天明的座右铭。今年年初,余天明身上开始起荨麻疹,瘙痒难忍。但由于上半年航次密集,他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直到5月份才去医院检查。这次出远洋,他本可以提出不跟船,但依然带着一大包中药上了船。不久前,余天明在海上度过了40生日,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动情地说,“海洋六号”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下了他,就要陪他度过磨合期,相当于把他“抚养成人”,10年了,自己对这艘船有太深的感情。
能干、能写、能说、能打的蓝大副
大副蓝明华是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很精干的感觉。他是船长的得力助手,也是“海洋六号”的大管家。
有人这样总结蓝明华的特点:能干、能写、能说、能玩。能干,是说他工作能力强,做事认真、细心。蓝明华或许是船上具体工作任务最多的一个人——由于航海经验丰富,他每天要在最艰苦的时间段凌晨四时至八时在驾驶台值班;作为甲板部的部门长,他肩负着众多的厂修和改造项目的修理以及日常甲板保养的重任;作为伙食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他负责全船的伙食补给和安排;作为海六船党支部书记,他要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调动年轻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全船的卫生环境、生活设施的维护甚至盆栽蔬菜试验都由他负责。他有能力把这些工作统筹安排,做得井然有序;他细心到连洗衣机使用情况和垃圾分类投放情况都心中有数。
能写,是指他有较强的写作功底,且稿件产量极高。蓝明华似乎有天生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船上每一个微小的新闻线索,并能很快将其写出来。船上的局域网首页上,满是他写的新闻稿,这些稿件还被及时发回广州,可以让同事亲人们及时了解“海洋六号”的动态,了解船上人员的最新情况。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至6月2日出航60余天以来,蓝明华已经写了40几篇稿件,有调查新闻、有人物特写、有活动侧记等,数量实在惊人。
能说,是指他英语水平高,口语好。远洋科考免不了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进出港口时和引水员沟通,靠港后和码头工作人员交流等。这些,他都能应对自如。“海洋六号”第一航段停靠关岛前,蓝明华就多次用英语和供应商联系食物补给事宜,确保靠港补给时蔬菜水果等食品补给顺利完成。
能打,是指他喜欢打乒乓球,且水平在船上数一数二。蓝明华几乎每晚都会约上其他乒乓球好手到一楼健身房打乒乓球,一番激战,大汗淋漓,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身体。
从2002年至今,30出头的蓝明华在船上工作已经了10年,和其他船员一样,常年出海让他不能照顾家庭。如今,他的孩子不满两周岁,他希望回国后能利用再次出海前的间隙,多陪陪家人,照顾孩子。
热情真诚而又一丝不苟的余老轨
老轨是船上对轮机长的习惯称呼,余明刚是“海洋六号”的老轨。但记者本人却更愿叫他“老鬼”,因为他实在是“鬼”的很,“鬼”到船上每个人都喜欢他,愿意和他交朋友,哪里人多就能在哪里找到他。
“老鬼”最大的特点是热情而真诚。他最喜欢说的两个字是“没事”,最喜欢说的三个字是“没事的”。他的热情让人难以拒绝,他的真诚让人无法怀疑。船员、科考人员、厨师、医生,在船上,他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因此他成了连接各部门的纽带,协调各部门关系的润滑剂。
也正是这一特点,让“老鬼”把轮机部所有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他说,他不喜欢指手画脚,工作放手让兄弟们去干,自己平时多关心他们,遇到困难帮助解决。轮机部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具体负责的设备,平时认真做好巡查,确保工作正常。一旦出现故障,“老鬼”会第一时间带头抢修,亲力亲为,一点也不马虎。今年5月份的一天,“海洋六号”正在海上执行调查任务,电机员李华龙发现绞车舱风机出现异常噪音,电机发热,马上向“老鬼”汇报。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风机拆起来工程量较大,但“老鬼”马上下令:立即抢修,绝对不能影响到绞车泵站的运行。于是“老鬼”和兄弟们一起拆风机,换轴承,一直干到凌晨四点才休息。第二天,他带领大家继续抢修,终于把风机修好,没有影响调查任务的完成。李华龙说,当时,要熬夜干活本来让大家有点小情绪,但看到“老鬼”带头上阵,情绪马上烟消云散。在他手下干活,值。
性格开朗的“老鬼”也有深情的一面,去年他一封写给妻子的家书被报纸发表,感动了很多人。最近,他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女儿的照片和录像。几年前,“老鬼”还写过一本不出版的书作为献给即将出生的女儿的礼物。记者看到了这本书,里面绝大多数文章写的都是船上的兄弟,语言平实幽默,情感真挚。他的舞台在这里,他的爱在这里。
勤奋好学、踏实钻研的耿大管
耿志爱是“海洋六号”的大管轮,掌管着主推、舵浆、柴油机等主要动力设备。他70年代末出生,但怎么看怎么像个80后;他性格内向,待人彬彬有礼。
提起耿志爱,大家的评价高度一致,那就是勤奋好学、踏实钻研。耿志爱1998年毕业于南京航运学校,中专学历,毕业后就在船上当见习三管轮。他说,由于学历不高,自己当时倍感压力。在工作中,他一边通过实践巩固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积累经验;一边钻研机械、机电等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2008年,他考取了丙类一等轮机长适用证书,2010年,他又考取了甲类一等轮机长适用证书。
此外,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耿志爱报名参加了深圳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学考试。每次出海时,他就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各门教材,靠岸后就报名参加统一考试。就这样,他通过了一门门考试,先是拿到了大专学历,2008年,又拿到本科学历。耿志爱说,来到“海洋六号”之后,自己又面临新的挑战。很多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说明书大多是全英文,他就一点一点地“啃”,设备慢慢熟悉了,英语也学习了。
耿志爱就是有这样一种踏实的钻研精神。有一次发电机冷却水装置出现故障,他将恒温阀箱取下来,发现里面的通道就像迷宫一般,虽然发现掉下来两个零件,却找不到是从哪里掉下来的。他一点点研究图纸,硬是把迷宫一样的通道全部走通,发现了问题所在,向厂家订购了新的部件。
先进的“海洋六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驾驭,在这支船员团队里面,每个人都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茫茫大海上,他们克服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克服着对家人的思念,踏歌斩浪而行,为我国的海洋地质事业保驾护航。
图片:左起 余明刚、蓝明华、孙雁鸣、余天明、耿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