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胡平:关于加快充实中央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建设问题思考

来源:物化探所 作者:胡平 发布时间:2009-07-08
    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国土资源部党组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重点针对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和服务能力不强、队伍建设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深究问题根源,寻求破解难题的措施,完善制度,改进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围绕在地质找矿工作,特别当前深部找矿对物探技术迫切需求的形势,加强物探工作首当其中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支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本人在充分吸收前人调研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从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制约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认识和意见。
    一、大调查中物探应用及队伍概况
    大调查以来,物探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油气调查、水工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比如在基础地质调查领域,已完成全国陆域1:100万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完成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完成航磁约90万测量公里,航电约26万测量公里,航空伽马能谱约28万测量公里;在地质构造和断裂划分,局部构造异常圈定,成矿远景区乃至普查靶区推断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目前地勘系统约有近百支物探队伍(含综合性队伍),总数约在5000人左右,作业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需求。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许多物探队伍不能或不愿参加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估计从事和参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物探技术人员数量不超过所有物探队伍在职人数的四分之一。例如,原国内实力最强的原地矿部第一、第二物探队在职人数约为400人,但从事各类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分别在100人和70人左右。其它多数物探队伍中从事地质勘查的物探人员数量在20-50人左右,甚至更少,多数已经转型为工程勘察队伍。地调局系统目前规模相对较大、装备较好、年龄与知识结构基本合理的物探队伍数量较少,且专业结构极不健全,新方法技术和大型仪器装备少,难以独立承担综合物探地质调查任务。
    从数量上看,全国从事物探的人员不少,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限制,特别是许多物探队伍完全市场化或公司化,不能直接参加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因而实际上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物探人员估计不超过1000人;
    从专业特长上看,有色系统多以找有色金属矿为特长,煤田系统多以找煤为特长,核工业系统多以找铀矿为特长,其他如铁道、地震、水利水电等系统多以从事工程物探为特长;
    从装备与技术上看,我国物探队伍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地面物探仪器设备,其中主要的大型仪器,如:多功能电法仪(主要为美国Zonge 公司的GDP-32、加拿大凤凰公司的V5、V6、V8、德国GMS06、07等)、瞬变电磁仪(加拿大Crone公司的PEM、加拿大GEONICS PROEM)、分布式数字地震仪、高精度重力仪(美国L&R D、G型高精度重力仪、加拿大Scintrex 的CG-3、CG-5等)、磁力仪(美国GEOMETRICS的G-856等)等高端物探仪器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虽然分散在地勘行业各个单位,且数量上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各种尺度、各种目的物探调查工作需要。而一些常规物探方法已经普及且相应的仪器也已经成熟化和完全实现国产化,也完全可以满足各种地质调查的需求。但是,有限参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少数单位,掌握着国际一流的装备与技术,而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大多数一线队伍,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由此可见,物探技术发展不均衡,少数单位(主要是院校和科研院所)掌握着国际一流的方法技术,大多数一线队伍则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先进与落后并存,在数量上以落后技术装备为主,而且拥有先进技术的单位往往不能参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
    二、物探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调查以来尽管物探在调查和科研领域均取得了大量成果,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总体上仍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应用,距物探方法自身的可能还有较大差距;许多物探公益性调查队伍在体制机制上,与地质大调查工作的需求尚存在诸多不适应,不能满足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要求。
    (一)物探调查和科研存在的问题
    区域物探为单独立项,主要包括区域重力和航空物探,专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到位,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但由于区域物探工作在基础地质调查中所占的份额较小(99年以来平均不超过10%),因而仍存在调查进度缓慢,不能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及其它地质工作先行作用。
    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中,物探工作不单独立项,主要存在物探工作量偏少(99年以来所占份额约5%),技术设计和技术指标简单,方法技术运用不规范等问题,这导致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中物探的作用和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科研物探基本为单独立项,但由于投入资金总量少,对重大科研课题支持不足,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也进展不大。
   目前,地质大调查管理体系中,物探工作被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评价、科技开发以及水工环等按阶段、分领域层层分割管理,难以实施系统的统一专业化管理和部署。可见,尽管物探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已成为共识,但在具体工作部署安排和管理上仍没有体现物探应有的作用、地位、合理工作比例和科学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在超前部署物探工作。从而难以实现物探工作自身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也难以取得有显示度的重大成果。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表明,在地质和物探工作的任务确定后,物探工作先行,并及时提交成果,以便其成果为后续地质调查工作所利用方面难以落实,而后的地质工作进行中,地质与物探反复沟通交流,统一认识,互通有无,最终实现地质和物探的有机结合。
    (二)物探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探找矿环境日益复杂,综合调查程度也越来越高,使得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对物探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专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经费保障不足,导致许多物探队伍的建设没有方向,队伍规模小,方法技术不全面,难以系统地开展公益性综合性调查工作,更不能从始至终地贯穿地质调查各阶段,使得物探工作显示度不高和支撑作用不够。 
    (三)物探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设的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资源评价部、科技外事部、水环部等五个管理部门,仅基础调查部设立了区域物化遥处,有1名区域物探管理人员,其它管理部门均没有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各区所一般也只有1-2名物探专业人员负责物探项目管理工作。而物探技术的专业性很强,方法种类法繁多,必须要有健全的物探专业管理体制和顺畅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物探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物探工作的定位和公益性队伍建设的需求
    (一)物探工作的定位
    物探是地质调查工作中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与当前世界应用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的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是目前地质调查工作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物探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评价、油气调查、水工环勘查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隐伏矿和深部矿产勘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地质调查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益性队伍建设的需求
    物探应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先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且随着我国地质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公益性物探队伍调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进程。我国物探队伍在属地化管理以后,队伍建设多以市场为导向,使得公益性调查人才流失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手段不全面,甚至一些队伍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也作为其市场工作的选择之一。此外,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地调局对参加地质调查的物探队伍管理难以到位,工作联系渠道不够畅通,队伍建设无法聚焦,导致在实施全国性、跨区域或攻深找盲等重要地质调查任务的时候,缺乏一支可以承担重要调查任务、拥有先进装备、科技人才齐备、基础设施完善的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因此,只有加快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的建设步伐,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我国物探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物探工作管理和中央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建议
    (一)完善组织保障,设立专业管理部门
    地调局现有物探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状况已不适应当前物探地质调查工作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探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增设一个新的专业管理部门-物化遥部。统一管理、部署和协调不同领域和调查阶段的物探工作,充分利用专业管理的优势,全面发挥物探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物探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物探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我国物探队伍实际状况,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分别形成地面物探队伍“1+6+X”的队伍结构,即建设“中央公益性队伍+区域骨干队伍+地方\商业队伍”的三级队伍体系。在中央公益性物探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方面,应侧重考虑:
    (1)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队伍管理上顺畅;
    (2)依托单位的基础条件;
    (3)建成队伍的先进性、稳定性。
    1、中央公益性物探队伍的建设:依托局属的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充分利用其中编办批准的现有的人员编制空额和现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补充建实建强两支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先进装备,具有引领和带动全国物探调查和新方法技术示范推广能力,可实施全国性和跨区域重要地质调查任务的航空、地面物探调查核心队伍。主要承担整装的和难度大的或特殊的勘查任务,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探地质调查、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示范推广、标准规范制定、综合研究以及信息服务、野外物探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2、区域骨干物探队伍的建设:在六大区所各自分管区域,依托现有规模相对较大,技术和装备先进的物探队伍,建设1-2支熟悉所在地域工作特点的骨干队伍,承担本区域的地质调查任务。建议在我国东部地区以深部找矿、城市地质、工程与环境等领域为队伍主要建设方向,中部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文调查等领域为队伍主要建设方向,西部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油气远景评价、灾害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领域为队伍主要建设方向。
    3、地方和商业队伍的建设:依托大区中心物探专业管理部门,通过项目联系,加强对地方和商业性队伍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本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
    五、保障措施 
   (1)保证对公益性地质调查中物探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化管理,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统一组织实施。 
   (2)项目(工作经费)保障:对各级队伍必须有稳定、饱满、持续项目及经费支持。建议基本工作(项目)经费支持强度: 中央公益性队伍:30万元/人年 ; 骨干物探队伍:15万元/人年
   (3)仪器装备保障:设备的更新换代。
   (4)人才保障:后续人才引进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