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邓志奇: 关于公益性地质工作若干相关关系的思考

来源: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邓志奇 发布时间:2009-06-30
    上世纪末,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开始推进公益性和商业性分开运作的地质工作体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肩负着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要使命。10年来,公益性地质工作有效推进,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当前,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2050年将实现现代化。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具有多元性、变化性、紧迫性和战略性。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地质工作走过的历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公益性地质工作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应注重把握和处理好各方面工作的关系,立足当前,把握长远,审时度势,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就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相关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国家地质工作的关系。国家地质工作一般理解为由政府出资的地质工作,国家地质工作并非全是公益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是国家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中央政府投资20亿元,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20亿元,找矿成果按有关规定处置给相关矿山企业,这项工作是国家地质工作,而非公益性地质工作。中央地勘基金项目,也非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国家非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统筹和衔接,提高地勘财政资金的效益,政府所属地质调查机构应当统筹规划或参加规划国家地质工作(国家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有责任承担国家地质工作。
    二、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地方公益地质工作的关系。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由中央政府出资,进行全国性跨区域跨流域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地方公益性地方工作由地方政府出资,进行本区域内的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二者各有侧重和适当分工。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鉴于上述工作定位,两方面有必要建立如下关系:工作规划部署的协调,工作成果信息的交换,科研成果和先进方法技术的共享,标准规范的统一,中央和地方两支公益性队伍的协作等。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性、公益地质工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由国家财政出资,主要由国家建立专门队伍承担,其工作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商业性地质工作,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等,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有偿服务或成果有偿转让。这是国际上普遍性的做法。基础性地质工作,可以减轻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风险。商业性地质工作对公益性地质工作起着拉动、验证和显示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地质工作的完整体系。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并非天然的联系,而是人为的连接,应把握好结合点。否则就会形成薄弱环节,给整体工作带来损失。其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限不可一刀切,也不应一成不变。既要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也要尊重地质工作的规律。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商业性地质工作不愿跟进的情况下,公益性地质工作就应适当延长工作链或服务链,反之,公益性地质工作也可以适当缩短工作链。其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产品要公益。公益性成果封锁,行业、社会很难获取,将背离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初衷;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由公益性工作者独享,会严重打击商业性地质工作。其三,公益性地质工作,要经常调查市场,了解需求,完善产品,改进服务,努力满足社会需求。
    四、资源地质调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中,资源与环境两大因素与地质工作有关。
    就已查明的储量看,中国的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低,禀赋不佳,储量增长缓慢,消耗量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随着经济的增长,矿产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就已形成的地质资料而言,中国960万K㎡陆域国土和300万K㎡的海洋国土还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取得的成果,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涉加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地震、火山、地面沉降、滑坡、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石漠化等,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约束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一方面要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摆到重要的地位,加大力度,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监测,逐步达到资源环境并重,且不可由于环境问题而削弱矿产地质工作。从目前来看,我国到2020年乃至2030年,应以资源型地质工作为主,到达2030年以后,将过度到资源与环境并重或环境型地质工作。
    五、陆域地质调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的关系。我国是海洋大国,邻近海域面积约470万K㎡,主张管辖海域面积300万K㎡,拥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主权和权益的维护,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都离不开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我国海洋与陆域地质调查工作不平衡,陆域已实现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可测面积的全覆盖,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刚刚起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大国,世界沿海大部分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不同精度的海洋地质调查,近年来,一些沿海国家相继实施了高精度大比例尺海岸带地质调查。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状况,与我国海洋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也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积极快速持续的地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既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战略任务。
    六、境内地质调查与境外地质调查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离开国际合作,都难以得到资源的有效保障。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大国;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的制约,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矿产资源的进口大国;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长期呈现上升趋势,全球配置矿产资源,在我国将是一项长期选择。
    全球配置矿产资源,可直接购买资源,也可购买采矿权,开采矿产资源,同时,也必须实现地质工作走出去,为矿产山企业获得矿权提供技术支持,以减轻直接购买矿产品而带来的战略风险和盲目投资而带来的经济风险。这既是较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战略问题。温家宝同志早在2002年就指出,油气和非油气矿产勘查全球化是能源和矿业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和全球重要矿产资源进口大国,也必然催生跨国经营的全球地质勘查大国。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的能力,能够堪当此重任。
统筹境内外地质工作,是中国发展之必须,也是经济全球化之必然,境外地质工作,尚未建立起机制,也未形成思路。当前,应努力推进如下工作:一是制订地质工作走出去的规划;二是收集境外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建立数据库,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服务;三是根据需要与可能,有选择地签订并执行国家间的地质调查计划,其成果可向国内企业提供找矿信息;三是直接为矿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评估矿权。
    七、地质调查与科研的关系。地质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深化的过程。特点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调查与研究一体化,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一体化,宏观思维与微观认识一体化。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贯穿于地质工作发展全过程。地质调查需要地质理论、技术的指导和支撑,地质理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依赖于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信息收集。地质专家本来就既是生产者,又是研究者,集生产与研究于一身。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科研机构,所以,就有了科研与生产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一是必须以目标的结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地质科学研究要为生产服务,要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和普遍问题,要总结实践,发现规律,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二是目标的结合带动过程的结合。科研需要大量的生产数据信息,科研工作者除了收集数据信息,还必须亲自采集数据信息,进行野外实地观测;科研成果需要验证,科研工作者要参与实践的验证工作;科研成果要进行推广,科研工作者要作为指导者进入生产主战场。上述结合需要有机制和制度作保障。总之,地质科学与调查的结合,首先要有理念的结合,才会有目标的结合,有目标的结合,才会带动过程的结合。
    八、传统地质调查与现代地质调查的关系。近代地质工作,已经历了200年的历史,地质工作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但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与地球科学有关的很多重大问题,还有待于破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地质工作者的对地观测能力、地下探测能力、测试分析能力不断增强,获取地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信息处理能力快速增长。因此,对组成地球系统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获取已成为可能或变得更加容易。上述研究的深入,在有效推进矿产资源发现、评价的同时,将加快对地球系统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将会深化对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地震、火山、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减轻或避免人类遭受重大地质环境灾难,有助于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
    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中国的地质工作,应当对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国要做地质大国,地质强国,中国要有成为全球地质工作一“极”的勇气并为此付出努力。因此,中国的地质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地质工作的强烈意识,要创新地质工作,要拓宽地质工作领域,要针对有宏观影响的重大的地质问题,有规划、有统筹,持续地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