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推进全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关注的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无论从其法定地位、现实状况,还是从我国地质资料工作的历史发展看,都应该而且能够在“两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全国馆管理和业务水平是“两化”建设内容的应有之义。
一、现状、差距与问题
(一)现状
全国馆是经国家确认的国家级专业档案资料馆。负责接收、保管全国地质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建国初期国家就建立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并有法规保证,馆藏资料来源较为稳定,馆藏规模已达115244种(截止2008年),成为少数几个馆藏丰富的专业档案资料馆之一。近年,全国馆积极推进数字资料馆建设,数字化资料已占馆藏的40%,管理方式也由传统资料馆向传统与现代管理并行转变。全国馆已形成一套从收集整理到保管服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队伍,开展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发挥和正在继续发挥为地矿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二)差距和问题
按照国家级专业档案馆的要求衡量和已建国家级的其他专业档案馆作横向比较,全国馆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发达国家的地质资料管理相比较则差距更大。主要差距和问题是:
1.馆藏地质资料数据保障程度降低。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近年来未向全国馆汇(转)交的资料,据专家们估计,至少占应汇(转)交资料的1/3以上。仅以2006~2008年为例,三年中各省(市)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省(市)馆”)接收资料共32877种,全国馆接到其转交资料8421种(来源于地质资料汇交年报统计),虽然各省(市)馆接收的资料含有一定比例可不向全国馆转交的B类资料,但数据差距没有这么大;个别省(市)馆连续三年向全国馆转交数均为零。应向全国馆直接汇交的海洋地质资料的汇交情况也不理想,一些国家大专项工作的资料一份也未汇交。近年,全国馆进行的多次用户调查,普遍对馆藏没有充实的新资料表示不满。更有少数汇交资料的质量低劣,出现了通过不同渠道汇(转)交的同种资料内容不同,电子文档与纸质资料内容不相同等状况。
2.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全国馆开展多年的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没有数字化的馆藏资料尚有6万余种,按目前工作进度,尚需5年才能完成。加之这些数据均为栅格数据,馆藏数字化的资料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由于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政策和机制存在不足,对服务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等政策缺失;同时,全国馆对用户需求调研较少,对用户服务计划的制定和服务反馈机制建设不到位,实现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3.馆藏地质资料数据的综合研究、挖掘开发工作基本上未开展。作为国家级专业档案资料馆,理应开展对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研究和挖掘开发工作,虽然过去全国馆设有编图处、综合处等,开展了“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图”编制、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汇总及分析等综合研究工作,可是近20年未系统组织开展这项工作,也缺乏开展此项工作的人才队伍和人员编制。传统手工管理的纸质资料馆和数字化的现代资料馆并行的双轨运行,给全国馆的工作人员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加之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全国馆对馆藏地质资料信息主动挖掘开发不够,把其转化为服务产品的意识不强,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4.馆藏资料保管条件、基础业务工作亟待加强。全国馆资料加工、处理工作条件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库房排架已趋于饱和,改善其保管条件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也亟待加强,由于缺乏对全国地质资料业务技术的管理和顶层设计,各汇(转)交单位组卷不一,对资料密级划分及清理尺度不同,分类方法各异,对数字地质资料验收不规范,信息系统建设的低水平重复等,给全国馆业务工作造成较多难题,甚至是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5.馆内外关系不顺,发展方向不明,人、财、物保障程度低。自从上世纪全国地质资料局一分为二成立全国馆和部储量司(以下简称“司”)后,两者职责内容未划清,汇交监管力量减弱,技术业务管理缺失,司馆工作共赢机制未建立,工作协调衔接状况随人员变化起伏,全国馆与各省(市)馆的业务联系渠道不畅。全国馆划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归口管理后,经常处于司局都管又都不管的两难境地,今后发展方向及性质地位不甚明了,人、财、物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二、工作目标、主要工作
(一)总体思路
通过坚持打牢基础、突出重点、加强研究、创新机制、做好服务的原则,努力推进全国地质资料数据源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全国馆建成国家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开发中心,业务技术示范、支撑中心和社会化服务中心。
(二)主要工作
1. 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建设。依法接收汇(转)交资料,并在司领导下,力争3年完成未汇(转)交资料的催收工作。加快馆藏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并配合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推进,开展现代地质资料汇交研究。启动馆藏重要地质资料矢量化试点,争取立项完成10000种重要地质资料的矢量化工作。探索建立境外地质资料数据的接收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
2. 馆藏地质资料数据的综合分析、挖掘开发。对馆藏地质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二次开发。建立不同用途的专题数据库,实现个性化服务,如建立图文资料、电子文档文件级管理服务数据库、地质图专题服务数据库等。设置馆藏资料数据产品开发专题项目,研究其产品开发的需求、内容、形式和要求,结合扩大内需,围绕重要成矿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家矿产资源管理与各项规划需要,开展馆藏地质资料数据的综合开发,形成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3. 完善全国馆地质资料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全国馆地质资料服务门户网站,要继续坚持宣传政策法规,公开资料目录、元数据、内容摘要等信息;公布服务机构、服务程序、收费价格、联系方式等内容;提供公开性地质资料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同时,要搭建与用户沟通桥梁,了解需求,征集意见,通过调研,针对各类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功能、数据访问权限和个性化界面的部署、设置与定制,形成具有个性化需求的使用界面。
4. 推进面向用户需求的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化管理与服务。总体思路是采用集成化的数据组织和存储管理模式,建立基于网络存储和分级分类数据安全的保障体系,提供开放式服务架构的数据存取与访问机制。由于这一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数据量大,可分步分阶段实施。
第一步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的集成化管理与服务。首先整合全国馆中英文目录数据,并实现全国馆、省(市)馆和国家委托保管的地质资料馆间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一体化建设,定期更新目录数据和元数据。以此吸引、带动其他单位、企业和个人保管的地质资料目录的一体化建设。第二步,借鉴地质资料目录一体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公众利用其信息产生作用时,必将加速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集成化管理与服务建设。
5. 推进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建设。为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全国馆受司委托,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应汇交数据采集、地质资料催交、处罚、验收、接收、保护登记等)、目录管理、馆藏机构管理等地质资料管理的主要环节,可实现与相关矿政部门、项目管理部门间信息的交流,系统通过了评审。由于种种原因,系统未推广使用。实施地质资料“两化”建设,资料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全国馆应借鉴过去系统建设的经验,在司领导下,采取共建共享的总原则,提出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的接收、存储、管理、提供利用、IT资源选购、搭建、运行维护、数据组织、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议,实现管理系统的统一格式存储与访问,以适用于地质资料管理的各级、各单位共享使用。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全国馆工作,需要充实地学、信息技术专业力量,吸引综合服务性人才,引领业务方向。现有人员要更新观念,树立服务优先意识,通过各种培训,特别是岗位锻炼,促进传统地质资料管理与现代资料管理的协调发展,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提升为政府管理的决策支撑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技术标准
推动地质资料“两化”建设,需要在坚持共建共享总原则下,制定地质资料信息的接收、存储、管理、利用以及资料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以保证地质资料数据源的整合、数据集成化管理、运行和服务。如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地质资料数据共享办法》、《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地质资料分类、分级办法》、《数字化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规范》等政策与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对汇(转)交地质资料数据监管机制的建设。全国馆要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修改完善相关的地质资料接收、管理、服务办法,制定用户服务计划,建立用户反馈和评价机制,使制度、规范在全国馆落地生根。
(三)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以实现“两化”建设为目标,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加快“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解决全国馆库房及基础业务用房的困难,通过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以提升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化、产品化的质量和水平,为其产业化奠定基础,当务之急是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和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使工程建设有机构和组织保障。
(四)加强研究和宣传工作
全国馆要在地质资料“两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以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对其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研究;必须运用新理论、跟踪新技术方法、开展深入调研,提出“两化”建设的思路和规划建议,避免工作决策上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防止工作内容上的繁文缛节和资源浪费;抵制工作落实上的华而不实和形式主义,确保“两化”建设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各项指标符合科学发展,符合工作实际和工作规律。同时,要加强宣传工作,学会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化”建设意义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扩大“两化”建设宣传的辐射作用,扩大“两化”建设的覆盖面、渗透力的支持度。
(五)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解决全国馆定位和发展方向、地质资料汇(转)交和业务技术管理思路、人才和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重要问题。
通过理顺体制,明确全国馆作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机构,负责聚集、存储、挖掘国家基础性与综合性重要地质资料数据,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开发中心;研究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政策,及其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成为全国地质资料业务技术示范及支撑中心;明确全国馆与各省(市)馆的业务联系渠道,建立维护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与各相关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共同提供基础性、综合性重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成为全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国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应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业务工作经费。
参考文献: 1 面向服务架构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研究 《档案学研究》2007第4期
2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专题研究报告 部储量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