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一、“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及其启示
1999年国家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攻坚战。中国地质调查局调集了24个来自全国省(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研究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精干的区域地质调查队伍,每年近千人奋战在世界屋脊。到2005年,历时七年,投资3.4亿元,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部152万平方公里(110个幅)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也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在中国地质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丰碑。
1.体现了中国地质统筹作用
“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组织。进行科学策划,搭建了平台,协调了全国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抓到底。
2.发挥了潜在的先行基础作用
填制了110幅国际分幅的1:25万区域地质图(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为资源勘查、国土规划、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基础图件。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和基础支撑作用。
3.找矿突破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在冈底斯、班公湖-怒江、昆仑-阿尔金、西南三江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信息,新发现600余处矿(化)点和矿化线索。据不完全统计共有70余处进入了矿产勘查,其中尼雄特大型富磁铁矿,铁资源量达数亿吨,取得了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找矿的重大突破,同时在青藏高原基本查明数十条规模巨大、具有重要工业前景的铁、铜等多金属矿化带轮廓。
二、形势分析及问题讨论
1.矿产资源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投入力度小,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在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后,投入力度逐年减小,缺乏长效保障机制,造成矿产资源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相对薄弱。2005年之后,在西藏只实施1:5万区调25个图幅,还不到1个25万图幅面积。到目前为止,加上1:5万比例尺的矿产远景调查,目前覆盖率也仅占全区总面积的4.5%,远远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离重点成矿带25%的覆盖率要求差距更大。
2.工作不协调,机制不顺畅
在未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之前,部署了一批矿调,而矿调中的基础地质调查又未按区域地质调查的规范要求实施,达不到国家统一的地质标准,形成不了基础地质数据库。在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之后,虽然要求区调与矿调并重开展工作,但分属地调局两个部门主管,并分主次,也未达到“并重”的效果。
实施的“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其主要中心任务是找矿,但在基础地质、水工环调查等部署上相对偏弱,并未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问题,反而更加突出。
4.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一些区调规范,一是时间比较陈旧,而是主要针对高原以外地区,现阶段并没有一套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区完善的基础地质工作标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尚不能完全反映不同需求、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地理景观的调查特点。
5.资料共享程度低,成果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区,涉及地理信息保密,不能公开出版;二是,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成为区调成果共享利用严重障碍。三是,在成果的表达方面,成果表达方式未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体现特色不够,成果应用服务与用户需求存在差距。
三、措施及建议
1.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推进地质事业中的作用,瞄准需求,统一部署
构建新机制,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在青藏高原的重要勘查区,重要环境问题突出区,重大地质问题区,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地进行统一部署。由局统筹,利用新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一抓到底,拉开战场,摆开队伍,然后实现大突破,给中央,给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资源环境保障。
把握规律,找准问题。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问题要拿到国家的层面上去看,比照中央精神,比照社会需求,社会要求我们干什么,中央要求我们干什么,我们还有什么差距,还存在什么问题。做到问题要更加有效解决,找矿要不断突破,重大地质环境问题,重大地质问题都需要加快解决。遵循规律,合理布局。
2.集中投入,长期保障,着眼当前,筹谋长远
坚持长期目标与近期成效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地质调查为各行各业及国民经济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基础资料,既要着眼当前,解决资源、环境对基础地质资料的急需,又要放眼未来,筹谋长远,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作用。
3.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倡大胆创新
(1)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进行科技创新
区域地质图件的更新既有通用性,从传统到现代,又要有针对性与适用性,重视资料开发利用和成果社会化。如填图方法既要保证精度,充分依靠科学进步,针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专项填图。
(2)坚持调查与研究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坚持科技创新,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关键地区,突出重点,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
(3)依靠科技,提高效率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始由资料积累阶段和面积任务型工作向围绕若干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深入调查与研究转变。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改进目前区调填图技术要求与点线网度控制的穿越法填图工作方法,应采取针对重点问题的区域追索法进行填图,突出解决的问题。不断提高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质量、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4)开展不同类型地区试点工作
依据地理地貌、工作程度、区域地质特点等,在基岩区和第四纪覆盖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地区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调查试点,总结完善不同类型地区填图技术标准和成果表达方式。
(5)丰富成果表达方式与内容
作为国家基础通用地质图件,为地质普查找矿、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选线、城市规划,进行地质科学研究等各行业都能提供服务的基础图件。
5.理顺机制,完善体制
按照中央与地方统筹、分工、互补的原则,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中国地调局内部各专业之间、局与大区之间,探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