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郑万模; 加强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增强公益性地质服务功能

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发展

来源: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郑万模 发布时间:2009-06-30

    西南地区辖3省1区1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总面积是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4%。该区横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的最高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形高差悬殊,地质环境特殊而复杂。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但仍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加强调查与研究结合,增强公益性地质服务功能,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发展。

    一、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西南地区已经部署了一系列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开展了红层找水、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干旱县地下水资源调查、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地下水资源评价、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等工作,查明了西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岩溶发育规律以及石漠化、旱涝、地下水污染等岩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对红层区分散农户干旱缺水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区内515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环境地质工作主要开展了西南山区3省1区1市的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估、长江和怒江等主要江河的环境地质调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等相关工作,基本查明了各省市区、主要江河的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及西南地区30个主要城市的地质背景,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的多层次评价指标及多级别用户体系和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摸清了矿山的基本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估。

    灾害地质工作主要开展了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典型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西南地区424个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2个地质灾害易发县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等工作,基本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危害、形成机理,对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和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提出了防治规划建议,建立了雅安、华蓥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和丹巴滑坡灾害GPS和InSAR综合监测等示范(区)站,为西南地区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部、局的领导下,部、局组织包括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1000余人水工环地质队伍迅速在42个地震受灾县开展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又在“2008-9-24”特大暴雨和泥石流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评估,查明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危害,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南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但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环境地质背景、工作需求和现状,水工环地质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许多工作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1、开展工作模式与地方的需求配合有待进一步完善。

    温家宝总理多次就地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精辟论述了现代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的新体制。以往和目前西南地区开展的水工环地质工作,虽然在立项申请过程中考虑了地方的需求,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不通过地方财政资助,地方政府和部门对项目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等认知程度较低,关心不够,配合停留在形式上的敷衍,甚至索取地方配合费;另一方面,有些工作的开展同地方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今后相关工作开展模式与地方的需求配合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联动,才能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2、工作成果对地方的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南地区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的背后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空前强劲的需求。因此,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和成果本应为地方的规划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红层找水、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等部分项目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但另外一些工作项目由于工作周期、工作精度、资料汇总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和研究成果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为地方所采用,时间久了,调查和研究成果可能又难以满足地方的需求和要求。因此,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同地方的规划建设相结合,增强对地方的服务功能。

    3、部局公益性队伍与地方水工环队伍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定位。

    西南地区地质环境特殊而复杂,3省1区1市均拥有庞大的水工环地质队伍,有的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有的从事市场商业性地质工作。其中,商业性地质调查和勘查成果等资料还难以由大区中心统一汇交和管理,在资料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西南山区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和商业性地质队伍之间如何准确定位,在资料共享、工作配合等方面如何更好的合作,对于积极依托地方水工环地质队伍,充分调动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导性,从而推进西南山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二便于重大成果的集成。

    4、地调与科研有待进一步结合。

     温家宝总理指出:地质工作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过程。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是地质工作本身内在的要求。西南地区对于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尤其是灾害地质的调查和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目前,所承担的项目研究成份相对较少,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顺应客观规律,调整任务安排,体现客观要求,增加研究含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助科研院所或增强研究基础和条件,做到调查和研究的全面结合。

 

    三、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建议

    1、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

    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抓住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对水工环地质需求的核心问题以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民生问题,开展相应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地质基础和科技支撑。

    西南山区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七大方面:安全用水、科学防灾、地震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城镇化发展、矿山环境问题、“三农问题”、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此需求框架内,西南山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将在以往地质调查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防治,西南地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西南地区地热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西南红层缺水区、岩溶石山缺水区找水,西南地区地方病地下水勘查与安全供水,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西南地区主要城市与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西南石漠化、草地沙化退化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以及西南地区泛亚铁路东线等国家或地方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水工环地质工作。其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极其脆弱,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对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发展具有重大危害。最近几年,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重点将通过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科学监测和评估——风险评估和规划——灾害治理等一系列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对灾区人们的威胁。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尽可能做到调查和研究相结合,为西部大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2、进一步推广部(局)省合作的工作模式,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等通过部省合作模式,开展了四川省红层地区找水、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被当地人们广泛称为“德政工程”。可见,部(局)省合作的工作模式,对于了解地方需求,增强同地方的合作与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工作的地方服务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南山区在今后的水工环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在部、局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同地方的联系和衔接,让地方政府知道部、局系统西南地区现在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相关水工环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合作开展的模式,地方政府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项目的顺利、高质量完成,调查和研究成果将直接为地方服务,从而增强服务功能。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

    西南山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类型多样。科学发展观对于地质环境等问题给予了大量的论述和足够的重视,针对西部地区提出了“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明确要求。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补充专业技术骨干,改善人员及专业结构来提高直接承担和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能力,依托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聚集和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在地质调查研究领域业内公认、能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等水工环队伍建设,这样也有助于水工环地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另外,对项目的申请和开展过程中,也要确保连续性和长效性,从而推进西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并作出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