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贾军: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地质找矿工作任务

来源:探矿工艺所 作者:贾军 发布时间:2009-06-30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十年来,按照中央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要求,较好的部署和组织实施了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履行了为公益性服务的职责。但在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和利用方面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成绩平平。 
    1.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加大找矿力度是扩大资本投入的举措
    在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从长远出发,加大找矿投入,提高我国资源储备,是扩大资本投入的重要举措。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矿产资源价格一度成倍数上涨,特别是铁矿石和原油价格,对我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和制造业大国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从拉动经济的“三马车架”即出口、固定资产投入和内需来看,找矿是资产投入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下,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盛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国土资源部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我们从事地质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矿产资源法实施以来,国家在矿产勘查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在矿产勘查方面处于“吃老本”的状态。日常听到、看到更多的是矿权的转让和炒作,对矿产资源勘探的投入逐年递减,本人感觉,矿产资源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地质找矿的投入应该是长期的、战略的和持续的任务,不应该以经济收入的多少作为衡量指标。矿产资源从勘探、评价到开采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等到能急需时候才重视、才投入,远水解不了近渴。应把矿产资源勘探列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能受国际市场矿石的价格影响,应该像对待粮食一样对待矿产资源勘探事业。
    2.满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地质勘探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还是发展,在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是政府部门和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部门的职责,也是地质工作者的使命。近十年来,由于部门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在基础性、公益性方面的投入很大,也较好地完成了我局在这方面的职能。从地质找矿和勘查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投入却远远不足。
    岩心钻探是矿产资源评价最真实可靠的手段,也是地质找矿工作中投入最大的项目之一。随着浅部可开采资源越来越少,深部找矿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管从工艺方法还是技术手段,为能很好地完成深部找矿任务,应该在深孔岩心钻探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工作任务,使深部取心技术不断提高,这是实现深部找矿的基本条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地调局应该成为地质找矿的主力军。组建具有独立作战能力,技术和装备精良的地质野战军队伍,承担具有战略性资源勘探任务的综合地质找矿队伍,解决国家紧缺资源的勘探问题。 
    3.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后,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调整了工作方向,从事基础工程,有的转入了承包,装备和技术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应付数量不多的钻探工作,施工仅仅采用凑合的办法,很少投入,新技术、新工艺得不到应用。最严重的是人员的流失,原有的地勘队伍一旦有了工作任务,很难找到机长和熟练的工人。
    全世界目前处在金融危机中,国家同样也面临很多困难。局党组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不是全面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模式,应该体现在极大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地质调查局健设模式,得到中央和广大人民的认知。我们的工作成果不能局限在添了多少图、发表了多少文章、完成了多少份研究报告上面。应该下大力气,找到更多的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减少矿产资源对外的依赖,在满足资源需求的同时,为国家增加税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深入到地质找矿的最前沿
    我局今后的地质找矿改革应与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统一部署,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确定几个有前景的区块,集中优势力量,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工作深入扎实,避免重复投入。力争在几年之内拿出几个具有开采价值的矿山和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项目。充分体现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5.体制、机制障碍
    在地质大调查中,曾设立了很多与地质找矿的科研项目,在项目的完成期间,遇到了最棘手的问题是矿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别人已登记了矿权的区域内。遇到这样情况,一般情况下工作不可能作的深入,仅仅是为了应付完成项目。而具有矿权的老板们在资金紧缺或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投入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对深部找矿工作就很难开展,工作也就很粗糙。国土资源部作为国家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的最高部门,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是可以解决的。
    地调局所属各单位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专业齐备,人才济济,应该说是国内最有实力的部门。然而,在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情况下,没能很好地分忧解难,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