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党组和部领导多次强调,要着力构建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体制。构建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体制的前提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主要内容是:着力完善中央、地方、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将矿产勘查与开发紧密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将地质找矿与矿业权市场建设和地勘单位的改革相互配合;最终目的是:推动地质勘查大投入,争取找矿大突破。
构建新体制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新时期,为了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能源安全保障。构建新体制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十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摒弃陈见,消除隔阂,调动一切积极性,共同构建地质找矿工作和谐发展新局面的有益尝试。构建新体制的提出,要求我们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地质与找矿工作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认真总结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使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得以科学健康发展。
构建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在理论认识、制度建设方面有重大创新,而且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为此,本文拟就构建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体制,当前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肤浅的认识,供领导参考,供同行讨论。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目前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几种关系
构建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体制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地质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有多个社会主体参与,有多项资金渠道来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统筹考虑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性,是我们工作的关键。
1、不同级别财政支出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较强的互补性
国家各级财政出资开展的地质工作都应属公益性地质工作。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有:中央财政出资开展的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和省级财政出资开展的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
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围绕同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开展,主要是发挥本省资源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服务于近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目前,在我国陆域地区,各省(区、市)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的总量多高于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
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应解决全国地质工作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提高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前期工作,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地质基础数据的社会共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一地质工作标准,持续改进地质工作规范;突破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引领地质科技自主创新。
2、中央勘查基金的定位应进一步研究
根据我国目前的勘查格局正在进一步理顺,风险性勘查投入体制尚未真正形成的现状;参考矿业市场成熟的一些国家的做法;鼓励不同勘查主体对风险性较大的地区开展工作出发,中央勘查基金的使用方向可定位于鼓励不同勘查主体对有找矿前景,风险性较大的矿床开展勘查工作进行补助;对中央出资的找矿工作新发现进行深度勘查两个方向。
3、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全方位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
在矿床发现和矿产勘查领域里,公益性地质工作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重要找矿远景区提高与找矿有关的工作程度,并将这些基础资料及时提供商业性地质工作使用;二是国家出资开展发现新的矿床,要公开、合理的转让,不能让商业性地质工作进入的前期成本太大;三是鼓励公益性地质队伍要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特别是“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4、基础地质程度要加快提高,要全方位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
就我国的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和地质工作规律来看,我国的基础性地质程度的标准应订为中比例尺的1/20万—1/25万标准,仍然是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西部地区应在可工作地区尽快完成1/20万—1/25万的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1/5万工作尺度的地质填图要选择重点,结合找矿工作、重大工程前期工作、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工作和重大地质科学问题攻关开展。
5、中央公益性地质队伍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长期共存,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队伍管理方式和承担的工作任务看,目前,形成中央公益性地质队伍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两支队伍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应当争取和制定政策,切实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要求将两支队伍建实。
二、实现地质工作统一部署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摸清家底,全面总结分析以往地质工作成效,提高工作部署效果
在一些重要成矿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我国系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一些重要成矿区带已经是长期工作的地区,要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着力于从工作的薄弱环节入手,以解决存在问题来取得突破;二是近年来省级政府已经出资开展了大量地质找矿工作,要加强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将这些成果进行统梳理和认识;三是近年来在重要成矿带,商业性地质工作进行了大量投入,部分取得了明显找矿成效,要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
2、地质找矿工作要设立中近期目标,集中优势,协同攻关
除提高地质工作程度的中比例尺基础地质工作按轻重缓急,分步部署和实施外,其它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都应分层次设立目标,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职责。
在满足国家需求的重大目标确定后,要组织开展为完成这些目标的重大项目,通过对重大项目的论证,形成重大项目的工作方案。不能将精力花在对具体的工作项目方面,尽力克服项目多而散的局面。
3、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合理分工
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不完全一致。两者可以找到共性,在有共性的领域,应当进行分工协作;但是,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要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机构与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商,进行分工合作,避免工作重复。
三、地质找矿工作组织实施注重实效性
地质找矿工作以大量野外数据的采集和综合整理分析为主要工作形式,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要克服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采用了大包大揽的方式。要充分发挥承担单位的主观能动性,要形成项目承担单位按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项目的设计审查、质量管理、预算资金使用的管理体系。项目的组织单位应着力加强成果的验收和管理,质量的抽查。真正形成对项目承担单位开展有效评估的运行机制。
四、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矿业权管理是关键
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将矿产勘查与开发紧密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是进一步规范矿业权的管理。跑马划地,圈而不探的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整装勘查和出重大找矿成果,建议提高维护探矿权的最低投入,提高维护成本;严格执行年度检查和申报和审批制度,取缔探矿权的投机行为,使探矿权合法的流转。
要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中介评估咨询机构,特别是注册地质师制度。使专业知识不足的投资者有可信的技术专家协助把关,减少投资中的失误。
五、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突出自身的行业特点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区别于国家的其它科技攻关计划和基础研究工作,突出自身的行业特点,主要应结合地质找矿和地质调查工作实际,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一是要着力解决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二是要着眼于以我国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为基础,瞄准国际地学界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地质调查为手段,开展协同攻关,增强国际学术讨论的话语权,使我们真正变为地质强国。
2、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注意抓好以下关键环节:一是在项目设置上,要改变项目分散,目标不突出的现象,结合重大地质找矿项目,集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攻关项目;二是在项目管理上,科技攻关项目不能独立于地质找矿工作,应当于地质找矿项目为载体,接受重大地质找矿项目的领导,使其熔为一体;三是要充分利用全球性的科技资源,把创新和引进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四是将项目的实施与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让青年科技人才展示才干;五是建立健全真正有效的项目绩效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