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杨绍文:开展地质找矿大讨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郑州综合所 作者:杨绍文 发布时间:2009-06-29
    一、对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认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资源需求持续上升,依赖程度加剧,资源供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迫切需要用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新体制、 新机制,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对加强地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6年3月25日就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做出六点重要批示,更加明确了对地质工作的要求,李克强副总理在年初会见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地质工作,对于提高资源保障程度、扩大国内需求、支持城乡规划发展、增强减灾防灾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可见中央对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提出了新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讨论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重大举措。由于长期强力开发,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开采消耗速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资源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呈下降趋势,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地质找矿工作,实现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良性循环。
    二、当前影响地质找矿存在的困难不足及建议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地质工作仍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够、功能不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不能很好地有机衔接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滞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下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事业而言,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矿产企业保障资源利用率缺少刚性的法律规定,致使矿山企业过分强调追求利润,对矿产综合利用程度远远不够,采富弃贫、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危害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利于找矿突破大局。为了更加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建议国家出台有关规定,强制性要求大中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和环境治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鼓励矿山企业对煤矸石、尾气、尾矿及低品味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开发利用,定期不定期地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或委托有能力的科研机构对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率进行监督、综合评价,迫使企业高效、节约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三、发挥郑州所专业优势,为地质找矿做贡献
    (一)郑州所在局系统整体建设中的定位
    矿产综合利用技术队伍定位在建所之初国家批文中已经明确,就是为了加速地质矿产的综合评价,综合利用,以扩大矿产储量,消除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矿产资源,促进地质工作的大发展。温家宝总理1998年4月28日在国土资源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国土资源部的职能时强调“……第三讲一下最重要的,即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央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非常具体,对国土资源部的职能也相当明确。长期以来,矿产综合利用队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倾其技术手段,对矿产资源的优劣和可利用性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最大化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对国土资源部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职能起到有力的技术支撑。
    地调局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中,由于矿产综合利用业务领域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主业的边沿,在工作部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单位定位一直不明。
    这次部党组决定在全国地堪行业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目的就是落实中央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新要求,集中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不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资源持续增加提出的高需求。局也需要调整工作部署,加大对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地质勘查和矿产综合利用及矿产综合技术经济评价力度,更加支持矿产综合利用队伍建设,明确矿产综合利用队伍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的定位,整装地质调查队伍,实现地质找矿大发展和大突破。
    (二)郑州所在矿产综合利用领域中的地位
    可以说郑州所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而建立,随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而发展,建所以来,依托国家的支持,先后对上千座矿山进行了综合利用技术经济评价,也取得了多项获得应用的技术成果,包括国内四大矿产资源基地:首都钢铁公司、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综合利用、甘肃金川镍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钢铁基地等等均得到了我所技术支持。近年来专业研究、技术经济评价更是涉及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稀散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多个矿种,评价的一批矿产地先后成为国家大型骨干矿山,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包括福建紫金山金矿、新疆阿舍勒铜矿、青海德尔尼铜硫钴矿、福建南平铌钽矿、河南南阳蓝晶石矿、新疆库尔勒红柱石矿、辽宁翁泉沟含铀铁硼矿、西藏扎布耶盐湖、山西袁家村铁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河南省滑石型钼矿等等。几十年来,可以说研究所的综合利用技术盘活了一大批沉睡了几十年的“呆矿”,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同时也突破了一批综合利用技术难题,救活了一批矿山企业。
    目前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是国内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综合评价的科研机构,原工业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大都调整了业务方向,不再以公益性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技术经济评价为主,两个综合所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长期困扰单位发展的关键因素 
    1.单位定位不清、体制不明仍是制约郑州综合所改革发展的一大障碍,单位长期处于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的困扰中,发展方向和业务调整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状态,很难一心一意向一个方向谋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单位的定位问题。 
    2.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
    尽管我所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矿产综合利用和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部分科技成果应用效果也比较明显,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但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创新性科技成果较少,未能形成核心技术群,对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事业技术进步贡献不够显著,对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新机制,延长公益性地质工作链条作用不够强。 
    3.现有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上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的不景气,造成目前人才队伍出现断层,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人才不够多,特别是领军人才、帅才短缺,尽管近几年我们也招聘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博士、硕士,但人才成长需要培养、磨练,一时难以担当重任。 
    (四)破解难题措施建议 
    1.明确矿产综合利用队伍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的定位。
    2.建议地调局在“十二五”地质科技部署和地质勘查“十二五”规划部署时,把矿产综合利用和矿产综合评价工作,列入重点工作领域和重点工作方向,加大对地质找矿和矿产利用与评价支持力度。
    3.加强与大型矿产勘查、开发企业及地方政府合作,为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技术经济评价,研发利用高新技术,降低可利用品位,扩大资源量,同时对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提供开发利用技术支撑。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力度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左右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创新群体,增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的后劲。
    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关键岗位,担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鼓励科技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支持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技人才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