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姚华舟:加强学科建设 争取地质找矿新突破

来源:宜昌地调中心 作者:姚华舟 发布时间:2009-06-29

    如果说地质找矿是一项工作或一场战役,那么专业学科就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工具或打好这场战役的武器,可见学科建设对于地质找矿是多么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科建设还包括其技术与方法和相关的条件与装备。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同位素地质、花岗岩地质、地层古生物、地质力学等基础学科曾经辉耀学界,为中南地区地质找矿乃至全国地质工作立下汗马功劳。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全面展开,我所一些新学科、新领域如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油气地质、境外地质等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失去光彩,有些领先优势几近丧失。由于基础学科(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在地质学中具有“根”的作用,它的滞后发展反过来也影响了新学科、新领域的长足发展,使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要切实履行大区地调中心应有的“综合、指导、服务、攻关”的职能、承担起中南地区新时期地质找矿新突破的重任、成为中南地区真正攻坚打硬仗的“野战军”,就必须统筹发展各相关学科,使不同学科的“武器”综合配套,多兵种协同作战。
    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兼顾一般”。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地质学各主要学科(领域)要全面发展,这是由我们作为大区地调中心的基本定位所决定的,中南大区的区域地质情况、区域矿产情况、区域地质环境要说清楚,缺哪一门学科也不行。必须以区域地质学为基础,以区域成矿学为主攻方向,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地质、经济地质)和提高地质科研水平为导向,综合、协调发展各专业学科和相关技术。宜昌所近年来积极着手遥感和物探等方面的业务建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原因和地质找矿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
    所谓发挥优势,就是发挥我所长期积淀下来的优势学科和方向,也包括新近形成的发展势头较好的领域。实事求是地讲,从大的方面说,目前我所在国内外几乎没有非常领先的优势学科或领域,但地层古生物、沉积岩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地质灾害调查、同位素地质、境外地质工作的某些方面,我们仍有一定优势,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
    所谓突出特色,就是围绕中南地区地质、资源、环境的特色,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如南岭花岗岩及成矿作用、三峡地区地层古生物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扬子-华夏结合带、珠三角和北部湾环境地质,等等,它们代表着中南地区的地质特色,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必须加强,必须拿出国内外一流的成果。
    一个科研单位,没有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是非常危险的。所谓优势和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没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必然在国内外学术竞争中吃败仗。
    所谓兼顾一般,就是要关心弱势学科、弱势领域的成长。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确定单位各学科在国家和地矿系统的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这是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研究室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加强学科群体建设。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强化研究室的业务建设职能,各研究室必须根据业务定位能动地发挥学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室仅仅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接受职能部门或上级的管理是不利于学科成长、不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实际上,研究室的主要职能就是学科建设和业务工作。宜昌所专业发展的鼎盛之时正是研究室加强学科建设发挥作用最好的时期。二是研究室要形成稳定的具有梯次结构的团队或群体,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先进性,国家需要什么,就能拿起自己先进的专业武器为国家做什么,攻坚打硬仗。
    第三,要坚持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对地质调查获得新资料性认识,要及时综合、总结、提高,并进一步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科研项目,把一些专业问题研究引向深入。宜昌所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完成本项目任务的同时,先后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并进一步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入到相关国际合作领域。
    第四,要建立科研工作基地。地质科研靠长期积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创造不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宜昌所必须紧紧围绕长江三峡(地层古生物、地质灾害)和南岭(花岗岩及矿产)这两个综合研究基地,瞄准国际前缘,加大工作投入,加强地质科学理论创新。
     第五,要有国际视野。一是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最新动态,“保先学先争先”。二是要坚持“地质工作走出去”,扩大视野。中国只有世界陆地面积的6.4%,只有不到全球面积的1.9%,中南地区则只有不到中国陆地面积的8.9%,所以,我们视野仅仅集中在中南地区甚至放眼全国都是非常局限的,没有全球视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或中南地区的问题。我们需要扎根于中南,也需要“走出去”。
    第六,要探索建立学科和项目联系点制度。中心领导、业务部门有关负责人分别与重点项目结对,建立联系点,明确成果、责任目标,使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紧密结合而不是两张皮,提高成果质量,促进队伍建设。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新近走出校门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必须加强野外岩石矿物识别和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等基本技能训练,这是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