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贾 斌: 应用创新理论加大东北亚地区的地质、成矿条件、成矿远景选区和找矿研究力度

来源:沈阳地调中心 作者:贾 斌 发布时间:2009-06-29
    一、创新理论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沈阳大区地调中心单海平主任带领全体职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质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地质工作根本转变,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为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需要进行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区域性的基础地质理论、成矿理论、成矿条件、成矿类型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解决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尤其需要地质基础理论和成矿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才能解决找矿突破性的问题。 
    如东北亚中部地区的额尔古纳、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加格达奇、岗仁、马门、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地块缺乏深入的基底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和整体的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类型、矿床成因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块既已认知确立。但长期以来仅是依据区调、考察等资料进行性状性描述。从80年代至今,众家对各地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是地块基底构造-岩浆演化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问题,地块的形成、来源、时代厘定问题和多期次成矿作用、多金属矿床叠加、矿床类型分布问题,影响了地质找矿。
    在欧亚大陆的东北部,行政归属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部,从宏观构造角度看,则位于世界上巨大的造山带(兴安-蒙古造山带)内,北部邻区为西伯利亚板块,南部邻区为华北板块。由于研究区处于两大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古亚洲洋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古老地块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岩浆侵入作用和强烈变质、变形与改造,现存地块形成信息和构造迹象非常紊乱,因而造成人们对这些地块的形成时代、物质组成、矿化分布和属性以及地质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而导致人们对地块的成矿作用及其后期的矿化叠加也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这些地质基础问题、成矿作用问题需要改进方法及创新性理论研究。
   尤其要对东北亚地区各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矿床类型、成矿机理、成矿作进行深入的创新性理论研究,解决该区找矿问题,改变找矿始终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状况,实现东北地区找矿的突破,为东北老工业地区经济振兴再创辉煌。
    二、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成矿规律
    东北亚地区在中国境内分布有多个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吉黑东部成矿带、辽西南成矿带、辽东南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等。大兴安岭成矿带、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吉黑东部成矿带都是有希望实现找矿突破的重点成矿带。
    为实现重点区带找矿的突破,需要进行统一大区域性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成矿预测,“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切实消除墨守成规、自我循环的旧观念”,改进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部署、地质资料和信息的互不联系的状况,避免造成重复工作,资金浪费。
    目前东北亚地区缺乏统一部署的成矿规律研究,以往都是在各个成矿带上研究,区域上的地层、岩浆-构造演化、成矿规律等方面问题不能进行大范围的统一、划分和对比,阻碍了成矿理论的发展和进步,阻碍了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床找矿工作。
    如额尔古纳成矿带的中国-俄罗斯毗邻地区,紧邻我国俄罗斯的赤塔,阿木尔洲南部地区,已发现了超大型铀、金、银、铅、锌、铁、萤石等矿床14处;大型铁、铜、铀、钼、铅、锌、银、稀土及萤石矿床32处,构成一矿产成矿密集带。而我国一侧的得尔布干地区,仅有中—大型铅、锌、银矿床5处。蒙古发现了超大型欧玉陶勒盖铜矿床,与其处于同一成矿带的大兴安岭成矿带尚未找到类似规模的铜矿床。
    另外东北亚地区的各个地块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需要全面的对比研究,将东北亚大陆做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有利成矿理论的改进和创新。所以东北亚区域层面上的成矿规律研究和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设立东北亚地区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工作项目和计划项目,从2010年-2020年做中长期性、战略性、部署性研究,为上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部署支撑。

    三、统筹成矿区带进行预测
    东北亚地区分布有多个成矿带,这些成矿带要进行统筹安排成矿预测,有利于综合大范围合理找矿,首先在东北亚地区的范围进行预测,然后在成矿带上预测,层层预测,循序渐进,最后落到具体的实处,有的放矢。有利于寻找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铜、铅、锌等矿产资源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东部地区的许多有色金属矿山保有储量已消耗殆尽,面临闭坑的困境;而成千上万的职工面临下岗也势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开展“东北亚地区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兴安岭成矿带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条件和勘查选区研究”工作,提供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矿产的需求,而且可以解决危机矿山的资源潜力不足问题,对社会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经济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解放思想,超前谋划,积极探索”,首先要统筹考虑各个成矿区带区域上整体的成矿预测,达到面上的统一性超前谋划,为下一步的具体成矿带的工作部署和找矿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要积极开展东北亚地区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有利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吉黑东部地区的工作部署、成矿预测和找矿突破。

     四、扩展境外国与国之间地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和矿产勘查
    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扩展境外国与国之间地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外地学机构和矿业公司等进行深入项目合作,交流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增加对国外的地学理论和工作成果的学习和了解,加强与国内地质工作成果的对比。尤其在基础地质、成矿理论、成矿类型、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矿床成因等方面要进行对比。
    在空间上,东北地区的古老地块群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古老地块毗邻,额尔古纳地块向东北布延伸为俄罗斯岗仁地块,北兴安地块向东北延伸为俄罗斯的马门地块,佳木斯地块向北延伸为俄罗斯的布列亚地块。在形成时间上,这些地块都为前寒武纪地块。在成矿带方面,两国的矿化带相互呼应,彼此衔接。因此开展中国和俄罗斯间的地学合作,另外加强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国的合作,加强古老地块间的基底地质构造组成特征及其矿产方面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东北地区基底地质构造方面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促进东北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勘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争取找矿突破
    以地质找矿调动各方面力量,抓住一批重要勘查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和重要环境问题突出区,统筹好找矿力量,统筹考虑中央出资的项目,围绕大体制,打造大平台,构建新机制,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冲破传统束缚,突破固有模式,勇于闯出新的路子,实现大突破。
    东北亚地区的大兴安岭成矿带、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吉黑东部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等是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利的地区。尤其大兴安岭成矿带是自80年代以来,区域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快速勘查评价了乌山铜钼矿床、额仁银矿床、甲乌拉铅锌银矿床和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引起了国内地质界对本区找矿工作的广泛重视。近几年来,在大兴安岭成矿带内先后发现多处具有超大型或大型规模的铅锌钼金铜多金属矿床,如赤峰-乌兰浩特地区的花敖包特大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大坝东沟铜铅锌钼金多金属矿床、查干敖包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超浩尔图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拜仁达坝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等;在浩布高铜铅锌多金属矿、闹牛山铜金矿等矿区外围的找矿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成矿带北段的吉峰林场(铅锌)、扎敦河林场(铜、金)、新巴尔虎右旗百路克(铅锌银)、上库力(铅锌银)、霍尔奇(钨、金)等地区的多金属找矿工作均有较大突破,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纲要资料,预测大兴安岭地区未查明矿产资源总量为铜500万吨、铅锌1000万吨、银10000万吨。实际大兴安岭地区的找矿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在科研创新、科学统筹,解决重点问题、破解难题方面下功夫,加强与各省厅、省内外地勘部门的沟通、协调,开展重点成矿区带资源综合研究和实地勘查,积极争取国家、地方项目和资金、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就能够集中力量寻找大矿、找好矿。 
    促进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有机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相互促进,全面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工作规律深入研讨,扭住重大问题,搞好发展规划。 
    实现在东北亚区域内地质找矿上有大成果,在矿业勘查开发一体化上有大突破。争取在东北亚地区的大兴安岭成矿带、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吉黑东部成矿带全面研究成矿规律、成矿条件、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及与构造-岩浆的关系,取得铜、铅锌、钼、金、银、铁等多金属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