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大讨论简报

地质找矿急需高端人才支撑 急需科研成果引领

局大讨论简报第112期

来源:局大讨论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8-21

    南京地调中心在大讨论活动中认真回顾总结近十年来国家地质工作认为,虽然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地质科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在队伍多元化、投入多元化、勘查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地质工作经费得到快速增加,但相应的地质找矿成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具有重大宏观影响的成果甚少。各部门各单位都称人才缺乏、地质人才成长缓慢,尤其高端人才的产出更是寥寥无几。地质工作如何搞?地质找矿到哪里去找?
    讨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本世纪初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以来,对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重视不够,致使对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如地质科研的投入达不到过去日常性地质工作中的比例,又如以往的一些科研专项基金被取消,缺少了科研专项经费支撑,造成了区域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相关研究工作不能进行或滞后,形成基础不扎实、资料不详实,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致使调查工作无的放矢。二是人才培养缺乏“面”的基础,广度不够,人才“金字塔”基础狭窄,没有数量,质量显然缺乏基础。三是目前进行的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周期过短,当年立项当年完成预算任务,不符合地质工作规律,广大从事地质调查项目的人员连年忙于应付立项、设计、评审、验收,周而复始,致使真正野外工作的时间严重不足,资料整理分析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成果平平淡淡甚至有倒退现象。四是科研项目过分集中于少数大学或研究院,一些专家一人负责多个项目,致使人力、精力不足,而广大一线地质工作者虽然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了大量地质问题,却无法开展相应的研究,科研与调查严重脱节,影响了地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近十多年来地质院校过于强调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安排明显偏少,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先天不足”;分散在大区中心、专业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因缺乏研究项目支持而导致人才外流;有些专家从事生产任务而无法发挥其专业特长,尤其是地质专家们普遍忙于多项任务,对年轻人的指导帮助有限,加上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影响到地质成果的质量不高。五是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一度松懈,缺乏严格管理程序,立项缺乏公平竞争,项目验收缺乏相应评价标准体系,甚至出现了某些专家把持的“学术圈”、“俱乐部”,某些热点地区、某些专业领域只允许圈内人士进入,“学术圈”内的旱涝保收,“学术圈”外的针插不进,往往以工作没有“基础”而拒之门外,没有体现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制约了科学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基础性地质科研工作,在加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投入和继续开展资源环境调查的同时,应该加大地质科研投入的比例,尤其要重视基础地质研究。重视地质科研在地质找矿过程中的先导作用,适度扩大科研项目数量,真正解决调查与科研的结合问题,靠地质科研指导和提高地质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和提出科研问题。 
    2.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和促进人才梯队和学科团队建设。尊重地质工作规律,重视人才培养的面上工作。大区中心原本就是国土资源人才基地,建议适当扩大科研队伍和研究力量,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大区中心原有特色学科的发扬和创新。原来的各大区所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地质构造单元或地质工作重心而设立,在长期的区域地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知识和资料资源,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如能在各大区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对长期稳定的大中型科研项目,既有利于解决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指导地质调查,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重要成果的产出,大区中心地质研究水平的提高,必能带动其地质找矿能力增强,整个国家地质调查队伍实力自然上升。
    3.建立科学的地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公开立项、公平竞争、公正评价。适度加强地质科研项目的野外工作量,注重野外原始资料的收集和野外地质现象的分析,打破当前仅靠大型仪器出几个数据就写文章的“粉末地质学”盛行的现状(现在好象同位素年龄与地球化学数据就能说明一切,目前的地质类文章似已“走进死胡同”)。建议仿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人不能同时负责一项、参加一项以上项目”的做法,鼓励专家组织学术团队长期从事某个领域的科研攻关,打破一人负责多项任务的“专家万能”、以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只求完成任务的现状,扩大项目负责人选拔面,鼓励年轻人负责项目,提升团队科研能力、科研实力,加强野外基地建设,加速建设中青年人才团队,靠人才、基地和长期的积累取得成果。
    4.加强地质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地质工作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设立国际合作基金,推进多边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支持与国际地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鼓励有实力的大学和相关研究院所走向国际舞台,把握国际地球科学脉动,使中国地质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由地质大国发展成为地质强国。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掌握全球资源情况和全球资源潜力,为国家和相关企业提供地学基础信息;通过合作,促进人才的国际化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为培养高端人才提供途径。
    5.创新地质科研管理机制,恢复并适当扩展原有的各类专项研究基金;对已获得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人选的科技人员予以长期培养和项目资助,既要评选,更要培养,坚持人才培养一贯制和长期性,促进其向高端人才发展;适当增加自由探索项目,鼓励青年科技人员不断探索,扩大青年人的成才之路,构筑合理的人才梯队;创新科技分配、奖励机制,鼓励创新创优,鼓励多劳多得。
    国家地质工作需要超前规划和部署,需要统一规划和部署,需要长期稳定的组织实施;地质科技要靠野外自然实验室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呼吁上级主管部门,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关注人才成长,通过若干年努力,突破地质工作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