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十年回眸·重大战略)
和谐世界:共赢发展的中国贡献——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十二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11-06
和谐,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的共同向往。和谐世界,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也是各国人民利益所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形势,积极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战略,显示了非同凡响的世界意义。
和平内涵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胡锦涛多次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深入阐述:
——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 “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005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上首次提出“和谐地区”思想。
——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致力于推动建立和谐地区、和谐世界,寻求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模式间的和而不同、共存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宣示,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理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进一步看到中国力量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说:“过去十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展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国政治互信,保持与各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解决国际热点和难点问题。”
十年来,中国声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热切期待。马朝旭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开展了密集的重大外交行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胡锦涛主席连续7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阐明中方立场和重要主张。我国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思路与实践,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应对危机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利,维护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和平认知
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
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态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制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对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深刻的阐述,再次告诉世界当代中国对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目标。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头20年由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提供的发展机遇就可能丧失。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繁荣起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做出战略抉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对世界和平抱有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十年来,我国领导人利用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场合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互赢的时代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
和平作为
追求和谐世界理想,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力量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重大问题上始终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中国推动以对话、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各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一直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迄今为止,中国共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累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2万余人次。
中国广泛开展各个领域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安理会改革,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
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中阿合作论坛、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每一个重大国际进程,中国都发挥着积极参与倡导、促进合作共赢的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增长、调结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器”。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4.4%提高到10.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美元。
十年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经济不同阶段发展和产业升级调整,都给世界经济和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带来了实惠。在“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中国经济的外向延伸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也让中国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说:“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在全球竞争非常激烈的电子信息产业中,中国企业以强大的制造能力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普及应用,为各国人民享受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作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遵循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对外援助原则,切实履行援助承诺的行动。中国累计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胡鞍钢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多予之,少取之’。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
芮晓武说:“中国电子先后承建了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沙特、斯里兰卡、老挝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电子工程、信息系统、电力设施、供水系统、广播电视中心等工程,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通过承建此类项目,不仅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也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输送到这些国家,以低成本、高质量、重信誉赢得了所在国政府与合作伙伴的充分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树立了中国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和平形象
传播和谐世界理念,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过程中,中国为各国文化的交流共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不仅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张名片,也为世界人民的和平友谊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中国同多国成功举办的“中国年”、“感知中国”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热”、“汉语热”,成为国际潮流。
2004年,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如今,遍布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中国文化成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山东大学作为国内首批建设海外孔子学院的高校,已在海外建设了7所孔子学院。”党的十八大代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说,“我们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建孔子学院后,自2010年始,连续组织两期共有13名议员参加的南澳洲议员访华团。在来华后历经社区、企业考察,学校观摩,听取文化讲座等活动后,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返澳后,有两位议员自愿担当了孔子学院的形象大使,两位议员开始学习中文,还有议员出面牵线搭桥,促成两国多所中小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
“和”文化的力量传遍世界,和平发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胡鞍钢说:“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中央基于‘两个大局’,利用‘两个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战略机遇,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十年辉煌光耀青史,中国贡献享誉全球。“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理念,为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