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创先争优 > 最新动态

用青春解读羌塘盆地

——记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沉积与能源地质研究室主任谭富文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明春 发布时间:2011-07-11

  20年,他在号称“生命的禁地”的青藏高原,用坚韧的步法丈量着羌塘盆地的每一寸土地,用坚挺的身躯阅尽了雪域高原的春夏秋冬,用坚毅和执着诠释了对地质事业的忠贞不渝。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沉积与能源地质研究室主任谭富文。

  扎根青藏20年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充满神奇的地方。这里,山脉形成最晚、整体脱离海洋环境最迟,但平均海拔又最高;这里,矿产资源丰富,错综复杂的地质体记录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丰富信息。

  自1988年谭富文首次赴藏,参加中日合作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研究项目时,他便明白了青藏高原对于地质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在那时他树立了扎根西藏、奉献青春的目标。1990年,谭富文承担了西藏计委委托的阿里地区铬铁矿与金矿的勘查项目;1991年又参加了藏东地区矿产资源调查与研究。

  与羌塘盆地结缘,源于1994年~1997年期间,谭富文参加了中石油在西藏羌塘无人区开展的大规模石油地质调查。羌塘盆地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全球油气产量最高、储量最丰富的特提斯构造带东段,被国际地学界称为“特提斯构造域”。这一带不仅是重大基础地质理论诞生之地,还是世界上探明储量和开采储量最大的含油气地带,发现了中东油田、里海油田等世界性大油气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的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勘探程度最低的大型盆地,也是我国特提斯构造青藏高原海相找油最具有前景的盆地。而此时我国的能源需求急速增加,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凸显,加大对羌塘盆地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是缓解油气资源压力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选择。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谭富文进一步确立了把羌塘油气作为自己今后调查研究的主要目标。

  从2000年开始,谭富文作为项目副负责兼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整整10年的国家专项“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十年风雪,年年羌塘,谭富文为青藏新区油气勘探付出了满腔热血。

  铸造“青藏精神”

  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大部分为无人区。在这个世界屋脊上,一天有四季:一会儿狂风大作,暴雨滂沱;一会儿鹅毛大雪,冰雹交加;一会儿又是雨过天晴,烈日晒烤。在这个生命禁区里,别说干活,连人的思维都慢了许多。生态环境的恶劣让工作的艰辛程度超出常人想象。在这里,谭富文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他从没有丝毫退缩和胆怯,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所迸发出的“青藏精神”!

  镜头一

  时光倒回到1990年。那是谭富文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三年。一次在押运矿样从西藏去往新疆的路上,他乘坐的运矿样卡车在界山大阪处翻下了两米多深的河中,幸运的是只受了轻伤。

  镜头二

  1996年,在羌北。一次跑完路线返回营地的途中,谭富文和队友乘坐的车子被陷。弄到半夜,车子却纹丝不动。又逢突降大雪,为防止被冻死,他和队友只得徒步返回15公里外的营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没有枪、也没有手电筒,他和队友每人拿了一根棍棒,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前行。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突然,谭富文发现,不远处两对绿森森的亮点忽明忽暗,步步紧跟。那是高原的野狼。最后,他们用棍子和相机闪光灯与野狼周旋近40分钟,才被同事营救。

  镜头三

  1997年,羌塘盆地连续的降雨使得道路泥泞不堪。一次,谭富文乘坐的车辆途中陷车达25次。挖起来被陷,再挖再陷。就这样,整整一夜,他们仅前进了3公里。在羌塘腹地工作的4个多月里,有20余次因无法将车挖出而被困在山上过夜。有时为了尽快跑完地质路线,他们最后只得放弃汽车,徒步完成了数百公里的地质调查路线。

  镜头四

  2001年8月,谭富文带队在长江源头工作,被洪水围困,无法与外界联系,最后油尽粮绝。他带领3名同事,涉过宽达2公里冰冷刺骨的河水,又步行35公里至沱沱河求救,经历了生死煎熬的13天。

  可以说,只要在藏北工作,就必然碰到类似的经历,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可谭富文却一干就是20多年。1994年~1997年,谭富文团队被中石油青藏项目经理部连年评为“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队伍,也是被授予“质量免检”的单位。多年来,他们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被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誉为“青藏精神”,引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投入更广阔的地质调查工作领域中去。

  证实青藏油气前景

  1997年年底,由于环境恶劣、风险巨大,中石油终止了青藏油气的大规模调查。此时,正是地质行业的低潮时期。谭富文申请的有关青藏油气项目未能得到支持,然而他并未放弃自己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他选择了学习深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质系构造地质专业,于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

  几年的深造和磨砺,谭富文对青藏油气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1年他再次提出的青藏油气立项终于被列入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手里捧着国家下达的项目任务书,谭富文激动万分,他用坚定和执着吹响了青藏高原新的战斗号角。此后,他带领4名队友和300万元的项目经费踏踏实实在青藏高原打了一场硬仗和胜仗。通过调查研究,他们为青藏油气资源评价和选区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其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2010年间,谭富文带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沉积与能源地质研究室承担了国家与市场项目达到16项,经费近2亿元。他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部重点攻关项目《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于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他协助成都地调中心副主任王剑主持的《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与战略选区》项目成绩斐然。项目组攻克了青藏高原二维地震勘探的技术难关,首次提出了羌塘盆地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潜力,并优选出6个有利区带、9个有利区块,大大深化了对羌塘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为国家新一轮油气评价和战略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羌塘油气项目组2011年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项目成果也被评选为中国地质调查局 “十一五”十大科技进展。

  青藏高原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羌塘盆地寻找油气的奋斗史。目前,在谭富文的带领下,成都地调中心已逐步培养了一支52人的油气调查队伍,尤其培养了一支能适应青藏高原工作环境的稳定的油气调查队伍。谭富文参与组织的《青藏高原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项目,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几轮油气项目提交了50多份专题报告,在国外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4本。他本人主持编写的科研报告达20余份,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4篇,合作出版专著4部。

  在羌塘盆地奋斗了20余年的谭富文已年近半百。虽然已经两鬓斑白,落下了多种高原病,但他坚持说只要身体允许,就绝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