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创先争优 > 最新动态

“我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荣誉”

——记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寅生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张超越 杨 健 发布时间:2011-06-13

    “每次跟马老师出野外都特别害怕,因为他是一个工作起来就不要命的人。”这是马寅生的学生杜建军对他最为直观的评价。

  马寅生,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构造应力场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室主任。年近50岁的他,用双脚丈量了祖国大部分土地,以一年穿坏一双登山鞋的速度从事着他所热爱的地质科研事业。

踏实严谨 成绩斐然

  自l982年参加工作以来,马寅生先后从事地质灾害、区域构造分析、石油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八五”、“九五”地矿部重点科技项目以及行业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基础科技项目、地质大调查项目、973项目等42个大小不同的研究项目。

  作为一名室主任,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一方面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青藏铁路的安全,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柴达木盆地进行油气地质研究。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追求学术上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2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更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写作,共出版了中英文专著15本,公开发表论文102篇,获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10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先进个人”表彰。

无畏艰苦 身体力行 

  面对骄人的成绩,马寅生只是说:“我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荣誉。”事实上,他也正身体力行着这句话。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为国土资源部地震应急调查专家,马寅生在第一时间参加了汶川地震活动断裂调查,冒着余震和滚石的危险,走遍灾区的山川、沟谷,及时为灾后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马寅生就做好了去高原的准备。可当时他正患有重感冒。要知道玉树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在这里感冒可能导致肺水肿或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同事们纷纷劝说他向上级说明自己的身体情况,可马寅生却谢绝了。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马寅生就赶到西宁,顾不得休息和身体不适,连夜踏上了高原,并在第一时间查明了玉树地震断裂特征、地震断裂与地震破坏关系、宏观地震震中位置,向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调查报告,为制定重建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马寅生一直奔波在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每年都有两个多月在高原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搞地质研究要不怕吃苦,要潜下心,敢于思考,要亲眼亲身实践,才能得出可靠的认识和结论。”他充分发扬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石油地质进行调查研究。马寅生承担的《柴达木盆地构造、构造应力与聚油模式》项目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马寅生负责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地质大调查项目又获重大突破,证实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很大,是油气资源战略突破的新领域。

加强党性 严格律己

    “马老师特别敬业。”师从马寅生的博士后尹成明评价导师,“2009年到太行山进行野外考察时,马老师不慎失足从坡上摔下来,同行的人都劝他回驻地休息,可马老师为了不让我们担心,更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拖着伤脚一拐一拐地带着我们继续考察。” 

  马寅生是一位民盟成员,同时更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以过硬的理论投入到支部建设中,不仅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准确把握民主党派的工作性质和要求,结合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参政议政。

  自负责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与区域稳定性研究室以来,他围绕研究室地应力与区域稳定性两个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要经济区地质安全,组织全室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部、局、院各类规划的编写,多方组织申请立项,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使我国的地应力与区域稳定性研究得到发展,并在全国建立各类地应力综合监测台站34个。

  献身科研地调工作几十年的时间里,马寅生的头发由乌黑变得斑白,长期的高原和野外工作使得马寅生的血压一直是居高不下,但他没有丝毫怨言。那摆满了一桌子的奖项是他工作成绩的有力证明,也是他以党员身份严于律己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