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中冲锋在前——环境监测院实践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范宏喜 张先余
发布时间:2011-07-04
在抢险救灾的危急关头,他们快速反应,第一时间编制完成了灾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及易发区图,为国务院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成为稳定人心的“主心骨”;在排危除险的危难之际,他们冲锋在前,第一时间为国土资源部组织次生灾害评估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成为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在防灾避险的每一时刻,他们急灾区所急,想群众所想,第一时间赶制了科普宣传和科学选址知识图册并送往灾区,成为帮助群众的“贴心人”。他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减灾防灾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视作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以创先争优活动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诠释了他们在党旗之下的赤诚之心。
舟曲有难:第一幅灾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及易发区图送往机场
舟曲有难!2010年8月8日凌晨,一条载满伤痛的消息从甘南飞入数千公里之外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8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舟曲县城北部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喷泻而出,顷刻间,舟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每一位地质环境工作者的心。
灾情就是命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救援部署紧急启动:连夜组织技术人员,从地质灾害数据库中提取有关数据、查找相关资料,编制完成了第一幅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决策服务的《舟曲县地质灾害分布图及灾害易发区图》,并在第一时间赶赴机场送达国土资源部领导。
8月8日中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舟曲受灾地区,并在赶赴灾区的飞机上召开会议,安排救灾事宜。《舟曲县地质灾害分布图及灾害易发区图》为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进行灾情分析和部署抢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按照国土资源部舟曲抢险救灾工作的总体部署,由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田廷山任总指挥,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救灾工作的同时,先后指派专家配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就近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密集的地质灾害,面对灾情,我们该如何进行防御等公众关注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由共产党员、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应急办公室副主任陈红旗等组成的应急专家组8月8日即紧急赶赴灾区后,多次进入三眼峪、罗家峪,追踪调查泥石流堆积区分布、堆积物质结构、流通区残余物源、山体斜坡结构及变形破坏等情况,开展灾情评估和成因分析,指导开展应急监测预警,提出灾后重建规划建议。
遵照徐绍史部长关于“要把现阶段救灾工作重点放在救人、地灾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转移群众安置点安全评估上”的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舟曲专家组会同国土资源系统的相关专家,编制完成了《甘肃省舟曲县“8·7”特大泥石流灾害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表》和《舟曲县“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泥石流白龙江两岸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为抢险大军赢得了时间,促进了抢险救灾的有序推进,维护了灾区群众及救灾队伍的生命安全。
汶川救灾:将地质工作专业能力转化为抢险救灾的社会力量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院长侯金武为组长,副院长田廷山、总工程师李文鹏为副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组。从5月12日开始,他们迅速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以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依据,对震中汶川县附近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编图,绘制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对比图,提出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建议。
5月13日,分别从北京和安徽出发的信息网络室曾青石、张斌、喻孟良等携带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赶到灾区。14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北京主持召开远程视频会商会议,听取了灾区现场专家组的汇报,并通过视频系统看到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现状和救援情况,当即对救灾工作进行了紧急部署。
15日,宝成铁路109号隧道由于地震引发崩塌灾害,以副院长田廷山带队的专家组到达这里后,立即配合甘肃专家组开展调查并完成了《宝成线徽县车站南山体崩塌灾害基本情况与处置建议》的报告,当天14时,报告上报陪同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到现场前线救灾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让中央领导及时了解到宝成铁路徽县段山体地质调查及崩塌灾害基本情况和专家组的处置建议。
在灾后的一周内,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迅速组织50余人的精干技术力量并与有关单位合作,承担了84个受灾县市的地质灾害评估。通过对汶川、北川两个重灾县城外围进行扩展解译,及时评估出两个重灾县已发生崩塌滑坡200多处。随后,他们迅速提交了《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初步评估报告》,提出了汶川地震主要受灾区地质灾害快速评估与监测的主要目标任务。
防灾避险:要将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科普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
为了落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指示精神,把国土资源部门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全社会的自救力量,从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月17日开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会同有关单位策划、编辑、制作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地质灾害预防指南》彩色折页和《地质灾害预防32问》小册子。19日上午,这些小学二年级学生都能看得懂的自救“法宝”陆续送往灾区。
2009年,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完成了100万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和50万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折页》,并发放到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的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手中。从2010年开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国土资源电子影像出版社,完成了10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宣传片”,全面介绍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规律、前兆、自救和互救常识而受到地方电视台的关注和欢迎,在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经济频道、卫星频道,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山东、河北等电视台公益性播出,受众达一亿多人,为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作用。
2010年12月9日~10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舟曲灾区及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区、学校等地,发放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读物、宣传画、宣传片1万多份(套),举办群测群防员培训班3期达1万多人,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广大师生造成的伤害,取得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宣传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近年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聚焦到不断提升地质环境监测水平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上来,无论是在西南抗旱找水、玉树抗震救灾,还是关岭灾害应急、武隆崩滑抢险,在每一次重大、特大任务面前,一个党的组织就是一个坚强堡垒。一名领导干部就是一个示范样板,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红旗帜。他们总是快速反映,冲锋在前,勇挑重担。2008年以来,这支快速应急反应队伍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国土资源部系统“西南抗旱打井找水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荣誉。今年七一前夕,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2009~201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