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球日 > 第45个地球日 > 局属单位活动

“地质工作信息化与玻璃地球”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展研究中心(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

来源: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 作者:王想红 缪谨励 发布时间:2014-04-22

为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4月18日,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主题,举办了首场学术报告会。本次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冲龙教授作了题为“地质工作信息化与玻璃地球”的学术报告。来自地调局机关、部信息中心、土地规划院、航遥中心、图书馆、北京大学、地质大学、矿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发展中心(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等12个单位的7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党委书记邓志奇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

 “地质工作信息化是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程勘察、灾害防治,以及矿山、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总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领域,并非地质信息技术简单应用”,吴教授从对地质工作信息化概念的理解起题,逐层次对实现途径、关键技术、方法以及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述,继而对“玻璃地球”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

吴教授认为,主题式点源地质数据库、“多S”集成和地质信息系统是地质工作信息化密切关联的三项基本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地质信息技术体系所必要的工作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地质工作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着重对如何构建共用地质数据平台、如何建立功能完善的三维可视化地质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提出了以主题式点源数据库为核心,技术方法与应用模型层叠式复合的地质信息系统结构,指出通过建立主题式共用地质数据平台和功能完善的地质信息系统,可实现地质工作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接着,吴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地质信息科学”这一崭新的边缘学科正逐步形成,从其涵义、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在地球信息科学中的位置,认为地质信息科学既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信息科学与地质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最后,吴教授对“玻璃地球”的内涵与外延、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强调建设“玻璃地球”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好用,需着重实现其数据的表达、建模、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三维可视化。

学术报告后,与会人员就地质数据交换共享,地质信息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地质信息系统在相关行业的发展程度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与吴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

谭永杰总工在总结报告会时指出,尽管目前在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这只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开始,并未完成,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次学术报告对地质工作信息化做了全面、深入、详尽的论述,对推动地质信息化工作具有指导参考意义。学术报告后,谭永杰总工为吴冲龙教授颁发了实验室学术报告证书,并邀请吴教授一行参观了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地学大数据研究实验平台,观看交流了中国地质调查数据网、“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GeologyChina)建设成果。(任伟、刘海蓉摄影)


吴冲龙教授作报告

 学术报告会现场  


      谭永杰总工为吴冲龙教授颁发讲学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