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1970年,在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今年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专题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人共同的期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她寄托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而我国在维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已开始思考如何转方式、调结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正是实现经济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
我们希望通过“世界地球日”这个重要平台,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国土资源科学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国土资源系统的文化传统,促进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我们将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为依托,在活动周期间免费向全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放,围绕地球日主题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宣传活动。继续做好“三个一”活动,即一场专题展览,一场科普报告会,一个青少年互动活动。重点围绕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反映时代进步要求、顺应全国人民共同愿望,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当务之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从源头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管控,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近年来,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未根本转变。来自人口数量增加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向阈值靠近,有的指标甚至已经超过其阈值。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意识不足,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矿产资源的“采富弃贫”等浪费行为依然存在。
就土地资源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些地方受传统意识和追求GDP思想的影响,忽视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集约增长模式,没有做到鲜明地引导土地利用实现求集约、促转型的科学发展目标。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可突破瓶颈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四低”现象,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要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新机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产业,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
另一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当务之急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阶段下功夫:一是提高共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效率,增加矿产品种,改善矿山环境。二是加大再生资源利用,大力发展不依赖矿产资源或者对矿产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非资源型产业。三是努力构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体系。通过激励与约束双重政策机制,引导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提高利用效率。当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这还需企业高层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投入以推动技术创新。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江苏省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11年9月21日,江苏省公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文件。文件对推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江苏省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建设生态文明的力度。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覆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逐渐增强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覆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逐渐增强。具体讲,单位GDP能耗下降18%,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1.9%、12.9%、14.8%和17.5%;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全覆盖;重点流域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比例提高到50%,劣Ⅴ类水质比例低于15%,城市灰霾天数明显减少。“十二五”期间,生态省建设80%的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重点任务:“实施六大行动,力争六个突破”。
1、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行动,在环境优化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2、大力推进绿色增长行动,在构建富有活力的生态经济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环保科技创新;
3、全面推进碧水蓝天宜居行动,在打造城乡优美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快推进长江、淮河流域和大型湖泊水污染防治,扎实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行动,在绿色江苏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构筑绿色屏障,加强村庄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5、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行动,在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加大湿地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矿山宕口整治和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6、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行动,在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入开展生态市(县)创建,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珍惜地球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存空间,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江苏离不开生态文明,更离不开每一位江苏人民的努力。在此,我们呼吁,从我做起,做小事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