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走进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区的一处大院,一睹实物地质资料国家馆藏的面貌,感受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的现状。
一馆可窥全国重大地质工作成果
走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标本园,占地约两个足球场面积,展示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211块大型矿石标本,覆盖我国28个省(区、市)的142座著名矿山。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内,还建有占地面积达5613平方米的常规库房和低温特殊库房,配备有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实现资料高效存储;建有集专业性和科普性为一体的资料展厅,服务地学科研、科普、教学等工作。
按照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统性原则,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筛选、采集、积淀了丰厚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累计保管全国340个大型和超大型典型矿山、100个重要煤炭基地、油气、城市、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等重要岩芯40余万米、岩屑3.83万袋、标本2.6万块、大标本305块、薄片4.7万片、样品1.66万件。
有关负责人介绍,资料馆形成了以典型矿山、重要煤炭基地、油气、城市和区域地调岩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学钻探岩芯、“金钉子”全系标本、典型古生物群落化石为特色的国家馆库藏资源体系。
馆藏资源覆盖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区、市),包含全国各地质单元,囊括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城市区等实物地质资料,涵盖我国全部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矿以及主要非金属矿产类的实物地质资料,反映我国总体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分布状况,显示我国重大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创新成果。
如今,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地质找矿、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已有实物地质资料,可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工作,节约资金和时间,降低地质工作风险,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效率,对于地质找矿、工程部署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在“一”矿变“多”矿、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等方面意义重大。例如: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利用已有实物地质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实现了该矿区由“铜钴矿”向“钴铜矿”的转变,获得重大找矿突破,扩大了矿产资源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助力资料潜力深挖
在岩芯高光谱数字化工作室,记者看到一台宽约3米高约两米的仪器,科技人员正用它对一段岩芯进行测试。科技人员介绍,这台仪器就是先进的岩芯综合测试仪器,它能在不破坏实物地质资料实体的前提下,全面提取岩芯、标本的地质信息。
近年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入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无损提取与利用研究。除了岩芯综合测试仪,还引进了薄片全幅面自动显微照相和信息采集系统等先进数字化仪器。通过这些仪器,可以开展岩芯高光谱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磁化率扫描、表面图像扫描,以及薄片全幅面自动显微照相和信息采集、标本照相等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无损提取、处理、解译、反演、分析等研究,形成系列技术方法和软件成果,挖掘实物地质资料潜在价值。这些信息可以广泛应用于区域成矿规律、成矿体系、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地质找矿等研究工作。
在实物地质资料展厅,记者看到大量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展示等技术的应用,观众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注重社会化服务和地学科普服务两翼齐飞。一方面,提供到馆观察、切割取样、网络化检索和利用等服务;开发系列专题服务产品,为自然资源管理、深地深海探测工程和地质调查、六大科技攻坚战提供专题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大标本园、独具特色的实物地质资料展厅和馆藏资源,开展地质技能竞赛、院士科普讲座等活动,做好地学科普服务,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
全国资料“一盘棋”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成果的体现,是地下地质情况最真实的信息记录载体,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潜在价值巨大、获取成本高等特点,对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为确保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及时汇交和妥善保管,目前有哪些措施呢?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近年来,原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搭建形成了“分类筛选、分散保管、分级管理”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以国家馆为核心、省级资料馆为支撑、油气海洋委托保管单位为补充、地勘单位为基础的“三级保管+委托保管”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基本建立了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一盘棋”总体格局。
同时,为强化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于2012年组织开发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平台的建设改变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报送处置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填报、筛选、审批、汇交、凭证发放全流程的无纸化办公和规范化、网络化、可视化、透明化监管,实现汇交人、馆藏机构和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三方的互相监督,解决了及时跟踪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状况、实时有效监管等问题,使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无死角,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自2012年以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累计监管4.15万个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建立形成国家馆与省级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协同会商机制,基本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体系,显著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能力、水平和效率。目前,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中央、地方和社会联合出资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已全部纳入汇交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