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一、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圆满收官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对我国长期形成的浩如烟海的地质调查数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系统预测了我国25个重要矿种资源潜力,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全面完成了我国煤炭、铀、铁、铜、铝等25个矿种资源量的定量预测,圈定各矿产最小预测区49202个,基本摸清25个矿种的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二是系统开展全国成矿地质背景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编制中国大地构造系列图件,对一批存在长期争议的重大疑难地质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认识。三是开展了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建立完善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成矿地质要素,厘定出了388个矿产预测类型,实现了Ⅳ级区带全国陆地面积的全覆盖,构建或完善了各成矿省的区域成矿模式。四是系统开展了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资料应用研究,建立了服务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矿产预测的信息特征和地质解释推断认识。此外还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高端人才。该项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历时8年时间,共有165个单位、3700余名科学家参与此项调查。是我国最科学、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次评价,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为世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做出了贡献,提供了借鉴。

二、我国南海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

2013年6月1日至9月8日,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圈定的天然气水合物有利目标进行了钻探,先后实施23口钻探井。首次在该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主要赋存于水深600-1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中,上层厚度15米,下层厚度30米,自然产状呈层状、块状、结核状、脉状等多种类型。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含矿率高、甲烷纯度高等五大特点,在国际上罕见。仅钻探控制的5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天然气水合物控制储量,就达到了1000-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气田规模。这是继2007年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钻获分散状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之后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为下一步锁定试开采目标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保障能源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页岩气调查评价开辟我国非常规油气新领域

围绕我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页岩气调查评价实现良好开局,先后在柴达木盆地、银额盆地等取得了页岩气发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页岩气特点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坚定了在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寻找页岩气资源的信心。一是在柴北缘鱼卡地区实施的柴页1井钻获146.58米泥页岩岩心,获得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气地质参数,划分出3套页岩气富气层段,开拓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新领域。二是在银额盆地实施的额探2井钻获厚达245m的暗色泥岩段(483米~728米),并且普遍见气测异常,解析气含量为4.1m3/t,周缘多口钻井泥岩段微孔隙或微裂缝含油,展示了石炭系—二叠系良好的页岩油气资源前景。三是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层组发现页岩气富气层段,开拓了页岩气勘探新层系。四是在松辽盆地外围的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等林西组发现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含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好页岩气资源前景。五是中上扬子地区圈定出武隆凹陷、道真向斜区、黔西复向斜等页岩气有利富集区。

四、全面完成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历时3年的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为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系统总换热能力为:夏季致冷功率5.66亿千瓦,冬季致热功率4.48亿千瓦,相当于4.67亿吨标准煤释放的热能。如果浅层地温能得以有效开发利用,可实现夏季致冷空调面积61.9亿平方米,冬季致热供暖面积86.9亿平方米。扣除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中的实际能源消耗,比常规致冷、供暖方式节约1.63亿吨标准煤,节能效率达35%,可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对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节能型城市化发展和解决南方城市冬季供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西藏多龙地区铜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通过在多龙地区实施矿产远景调查、激电中梯测量、激电测深等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大力夯实勘查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加强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科研攻关,增强科技引领作用;实施钻探验证,新发现拿若、铁格隆南铜(金)矿,成功圈定龙荣-卓不格布北矿化集中区,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勘查投资超过3.2亿元,极大地加快了勘查步伐,助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截止2013年底,西藏多龙地区累计探获资源量铜1624万吨、伴生金481吨、银1393吨。其中,仅2013年度累计新增资源量铜(332+333类型)650万吨,伴生金103吨,银1115吨。实现了我国铜矿找矿又一重大突破。多龙铜矿的重大突破,进一步确立了班公湖-怒江重要成矿带的地位,为西藏铜都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它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我国铜矿资源紧缺局面,有效改变铜资源供应格局,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六、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2009年以来,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工作范围涵盖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长吉图等东部6个重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中原、关中、成渝等中西部4个重要城市群。通过4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1:25万区域尺度的地质环境调查,系统评价了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圈定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范围,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完成1:25万区域地质环境系列图件,提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地学建议。项目成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地学基础资料。

七、地层古生物研究又有重大进展

我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取得颠覆性进展。长城系底界年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18亿年变为16.5亿年,中元古代地层划分发生了重大调整,对认识地球早期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将归长城群的高于庄组划归到蓟县群,二是将长城系的顶界年龄调整为16亿年,三是将蓟县系的形成时限从14亿年-10亿年调整为16亿年-14亿年,四是将原划归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中的下马岭组调整为中元古代。我国南方新元古代的地层划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堡群(广西)、梵净山群(贵州)、冷家溪群(湖南)、溪口群(安徽)、双溪坞群(浙江)、平水群(浙江)等以往通常作为中元古代的地层, 但是近年大量的锆石原U-Pb测年表明这些岩群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中存在大量的条带状含铁建造,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来源,其成矿时代以往划为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三期。通过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及相关地层年代主要属于新太古代。

恐龙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在云南三叠纪首次发现底栖滤食的鳍龙类新类型-奇异栅齿龙(新属种)。化石特征说明其滤食方式主要靠下颌铲底泥,通过牙齿滤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捕获食物,不仅佐证了中三叠世鳍龙类达到最大辐射,而且首次说明鳍龙类演化出底栖滤食的生态类型。在江西赣州、河南栾川新发现窃蛋龙类新属种,命名为江西南康龙、赣州江西龙、迷你豫龙。增加了窃蛋龙类化石的种类,对于窃蛋龙类的古地理分布和迁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窃蛋龙类的个体发育提供重要信息;为窃蛋龙类生活习性的研究提供依据。首次发现我国迄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鄯善新疆巨龙,为深入研究我国新疆恐龙动物群的组成与演化、侏罗纪古地理与古气候、提高地层划分对比精度、促进化石能源找寻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八、中比例尺数字地质图提供公开服务

2013年加大了地质资料服务力度,在涉密比例尺数字地质图处理与服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3317幅中比例尺区域调查及编图成果公开版数据产品制作,包括1:20万地质图及报告、1:20万水文地质图及报告、1:25万地质图及报告、1:50万地质图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中的1:25万建造构造图等。处理后形成公开版数据向社会提供公开利用,同时,明确了涉密比例尺数字地质图处理和公开提供利用的方式、内容和程序。组织开发了全国地质资料馆数字核心系统,今年在线发布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等地质调查成果专题数据集1021个、报告及附图22407种,数据量大于3310GB。

处理后的公众版地质图数据保留了地质图要素精度,保管和利用不受保密限制,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欢迎。解决了多年来阻碍涉密地质数据在互联网和窗口公开服务的一大难题,在涉密地质数据提供公开服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九、我国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

2013年7月3日至8月16日,“海洋六号”船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开展了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调查,在水深4800米~5700米的海域范围内完成海底地质取样30个站位。经测试,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高达1700ppm,全相稀土氧化物含量0.36%。初步分析,该稀土与我国南方“风化壳离子吸附型”具有类似的配分型式,但采用陆地萃取工艺难以获得稀土离子相,是一种有别于现有陆地离

子型稀土矿的新矿床类型。 目前,系统建立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工作的技术方法体系,特别是首创了现场快速测试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后续稀土调查、成矿规律研究和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对促进早日开发利用深海稀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无人机航物探(磁/放)综合站测量填补国内外空白

基于彩虹-3型中型无人机平台,集成开发了国内外首套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突破了无人机超低空飞控、地形跟随及避障技术,研发了远程测控程序和基于无人机的磁补偿方法,在黑龙江多宝山地区首次成功实现了航空物探(磁/放)综合测量试生产工作,平均偏航和平均飞行高度的控制率明显优于常规航空物探测量时的飞行质量,成果质量优良,并在试生产中首次实现了夜航探测,7个飞行架次中5个架次进行了夜航探测,单天最长作业时间达13小时,极大地提高了飞行效率。从试生产情况看,无人机技术具有安全、高效、灵活和成本低等优势,将为地质调查提供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