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前兆 地震观测

来源:地调局 发布时间:2008-05-16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 地震活动异常; (2) 地震波速度变化; (3) 地壳变形; (4) 地下水异常变化; (5) 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 地应力变化; (7) 地电变化; (8) 地磁变化; (9) 重力异常; (10) 动物异常; (11) 地声; (12) 地光; (13) 地温异常等等。当然 , 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 , 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

     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

    (1) 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 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 7 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 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 3 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5 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 7 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对动物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的方法

     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围环境安静,干扰和污染比较少的地点。观察点可设在动物园、气象站,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养殖场;最好与其它的前兆手段观测点合设或地点相近,便于资料的综合分析。观察动物的选择要注意来源方便与经济;普遍多见又易于观察的动物,如家鼠、泥鳅、鲶鱼、蛇、家鸽、鹦鹉和马、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等。圈养动物可作定点定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水温、气压环境变化等。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取早、午、晚各观察一次或随时观察,并做详细记录。对于野生动物可作定线观察,早、午、晚定时各一次,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天气状况。观察结果要做到定时上报汇总,及时作出时 —— 空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

震前地下水的异常现象

     大震前,地下含水层在构造变动中受到强烈挤压,从而破坏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层的状态,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区域水位上升,有些区域水位下降。水中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使有些地下水出现水味变异颜色改变,出现水面浮 “ 油花 ” ,打旋冒气泡等。地下水位和水化学成份的震前异常,在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地区比较明显,极震区更常集中出现。灾区群众说: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震前的地声

     不少大震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少数在震前几天,会产生地声从地下传出。有的如飞机的 “ 嗡嗡 ” 声;有的似狂风呼啸;有的象汽车驶过;有的宛如远处闷雷;有的恰似开山放炮, ¨¨¨ 地声的分布很广,高烈度区更为突出。按灾区群众经验说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例如: 1739 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1. 地震的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975 年辽宁海城 7.3 级地震和 1976 年松潘一平武 7.2 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 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2. 地震的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 — 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 ( 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 ) 、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3. 地震观测台网

  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

  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 . 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器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 ——“ 候风地动仪 ” 。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 ( 钻孔 ) 地震仪。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叫做遥测地震台网,、包括四川省在内,我国许多地区都已建立了现代化的遥测地震台网。此外,还有地电、地磁、重力、地形变、地下流体等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解放前,旧中国只有一个地震台、三个地震工作人员,地震事业极为落后。解放后,新中国的地震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7 年 . 四川省第一个地震台 —— 成都地震台,在成都西郊建立。 1966 年邢台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地震事业加快发展步伐, 1971 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 ( 现中国地震局 ) 经过近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地震观测台网已具规模,目前,我国已建立了 I000 多个现代化的地震台 ( 含地方地震台 ) ,地震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了电子、无线电传输和数字化等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