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青藏铁路纪行 > 沿线报道

江河源头:邂逅野外地质调查尖兵

发布时间:2012-05-22


(本网讯)6 月 15 日 下午 3 点,我们跨过了海拔 5010 米的风火山垭口,向下再往南走就是长江源头水系所在的沱沱河盆地。

  一路上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如影随形,进入沱沱河盆地后,车窗外随处可以看到打着漂亮花格子的铁路路基和防风沙的附属工程。彭华指着铁路沿线的挡沙板、石方格、导风板等防沙工程告诉我们,盆地受周围区域气候因素的影响,一年有 200 多天的大风天气,肆虐的风沙对铁路的正常运行有潜在的威胁,这些特殊的防沙工程措施能够有效减轻风沙对铁路的危害。

  位于风火山与唐古拉山两座高山之间的沱沱河盆地海拔 4547 米 ,天气多变,阴晴不定。天空放晴时,极目远眺,看到的是几乎能够刺伤眼睛的洁白雪山和无暇的蓝天。彭华告诉我们,远处银光四射的最高峰就是海拔 6621 米 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附近的江源冰川姜根迪如雍容大度。这些巨大的冰雪山体构成了天然的固体书库,有“江河之母”的美称。

  下午 4 点 30 分,我们驶近沱沱河镇。和青藏高原多数冻土区的河流一样,沱沱河在宽阔的高寒草地中间恣意流淌,漫无边际的河道让人难以分清楚主河道和次河道。近代以来,这里才被确定为长江的正源。彭华告诉我们,由于河水穿过多年冻土区产生热侵蚀作用,加上盆地充沛的大气降水的渗流作用,就形成了两岸数十公里的冻土融区,盆地里那些看起来绿茵茵的地方,实际上都是沼泽地,根本不能行人,因此在沱沱河盆地很多地质工作只能在冬天开展。

  从长江源头纪念碑处向东看去,驰名远近的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公路大桥就横跨在宽阔的沱沱河河道上,如今,西边长约 1389 米 的沱沱河铁路大桥建成后,已经取代了其第一的位置。向北看去就是青藏铁路第六个停靠站沱沱河车站, 沱沱河车站设计简洁醒目,顺次三组倾斜体寓意雄伟的高山,水平展开弧形廊檐形似曲折的河流,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沱沱河是长江之源的主题。在纪念碑逗留的短短 5 分钟里,我们又一次幸运地看到了从拉萨方向缓缓驶来的一辆测试列车。

  越野车掉头向西驶入沱沱河镇,从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得的消息说这里驻扎着一支野外地质调查队,我们跟镇子上的人一打听,地质队就租住在路边的一座大院里。前两天沱沱河似乎下了雨,院子里还有积水,青 A 牌子的车糊满了泥浆,应该是地质队的没错。走进颇有些年头的房子里,我们发现由于房屋失修,房顶严重漏雨,积水漫过了整条走廊。借着走廊边窗子透进来的一点暗弱光线,我们踏着砖头走到了走廊尽头。

  我们运气不错,由于下雨,这支地调队伍的所有人员都从野外撤回大本营,让我们碰个正着。大本营的条件看起来并不算好,房间的中央是供暖用的炉子,四周摆放着几张简易的行军床,上面是花面大棉被和军大衣,此外就剩下几张桌椅,绘图板和几听鱼罐头。地质队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对这些简陋的生活条件和野外装备似乎没怎么在意,谈起他们干的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徐云福是地质队里 8 名技术人员之一,在向我们介绍项目情况时,思路非常清晰,对工作流程也十分熟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在聊天中知道,他今年才 25 岁, 2003 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就来到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这是他第一次到沱沱河参加 1 : 5 万矿产远景调查。问及在此工作的感受,他笑着告诉我们,野外条件是艰苦了一点,但这里地质找矿的前景很好,从 5 月 10 号来到沱沱河到现在不过刚刚 一个月,已经发现了火山岩型的铅锌矿矿化点和很好的煤矿露头。一边说,他一边拿起一大块铅锌矿石标本,轻轻拍了几下,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块铅锌矿品位比较高,再有几个月,我们就能够摸清楚工作区里的基本情况了。那里的煤线也不错,我们一直追,追了很长距离都还能看到。

  尽管访问十分短暂,但这支年轻的野外地质调查队伍昂扬的锐气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愿他们的矿调工作能够早日取得突破。

  驶离沱沱河镇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通天河大桥,这里的河谷宽广,水流不急不缓,完全不像《西游记》里所说鹅毛沉底的八百里险渡。不过,另一支地质调查劲旅——地质力学所青藏铁路项目组的 刘琦胜研究员和 叶培盛 博士却差点在此经历一场“灭顶之灾”。

  那是 2003 年春节。为了追一条活动断层,求得其运动速率,刘琦胜、叶培盛把车开上了通天河冰面,结果碰到温泉,车陷进河里。远在格尔木的项目负责人吴珍汉接到卫星电话求救,立刻和项目组负责后勤保障的房子玉拦了辆出租车一路朝通天河飞奔。途中,又搜罗了西大滩和五道梁野外队的车,火速前往营救。入夜的通天河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车窗外 100 米 处群狼环伺。终于在深夜三点多,远远地看见了救援车的大灯,陷车 10 多个小时的叶培盛,悬着的心才算是踏实了。

  就这样,我们一边赶路,一边听着彭华讲述野外地质工作的种种惊险遭遇。一抬头,车窗前方就是银光闪耀的唐古拉雪山。(地质勘查导报记者 李晓明)